皖南事变

国民党在皖南地区发动的一起反共事件
皖南事变,是国民党蒋介石于1941年1月在皖南地区制造的一起反共事件。是蒋介石及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的标志。[1][2][3][10]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武装不断壮大,敌后抗日力量蓬勃发展,引起了国民党的忌惮。[10][11][12]1940年下半年,中国共产党黄桥决战的胜利、皖南新四军的成功反“扫荡”再次刺激了蒋介石及国民党内部高层官员,再度引发国民党高层的注意。[9][13]
1940年10月19日,蒋介石指使何应钦白崇禧发表致朱德、彭德怀和叶挺的“皓电”,强令在华中以及长江以南的八路军新四军在一个月内全部开到黄河以北。[14][10]11月9日,中共中央发表了答复何应钦、白崇禧的“佳电”,拒绝了国民党方面强令中共军队移至黄河以北地区的要求,但同意将皖南的新四军部队“遵令北移”。[8][15]1941年1月4日傍晚,皖南新四军9000多人,分为三个纵队,离开云岭向茂林镇开进。[4][16]7日凌晨,行至泾县、太平之间,遭到早已做好准备的国民党军队的突然袭击,国民党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第32集团军总司令上官云相率7万多人,新四军包围在皖南地区,双方展开交战。[8]皖南新四军军部及所属支队9000余人,经过7昼夜的战斗,除2000多人突围外,大部分都被俘或牺牲。[1]军长叶挺于1月14日在同第52师谈判时被扣押,关进上饶集中营[6]副军长项英于3月14日遭叛徒杀害,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在突围过程中牺牲。[4][7]
皖南事变爆发以后,中国共产党中央决定采取政治攻势、军事守势的方针。[17]1月18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向全党发布了《关于皖南事变的指示》,揭露了事变的真相,确定了反对国民党进攻的方针。[17]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中央的领导下,中国共产党在各地发起了凌厉的政治攻势。[17][18]皖南事变的真相公诸于世后,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爱国民主人士和海外华侨的纷纷对此事表示抗议。[19]国际上,苏美英等国也对国民党表示不满。蒋介石和国民党政府遭到了国际国内进步舆论的一致谴责。[20]在舆论的压力下,蒋介石在第二届国民参政会上作出“以后决无剿共之军事”的承诺。[21]
皖南事变的发生使新四军失去了一批革命骨干力量,中共方面采取的政治攻势,使得国民党在政治上陷入孤立,时局再次向着有利于抗日的方向发展。[22]同时,皖南事变对抗战期间国共关系产生了巨大影响。该事变造成了国共两党感情联系的根本断裂。日军在皖南事变结束十天后即乘虚而入发动豫南战役,国民党肃清黄河以南地区中共军队的计划也随之破产。[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