韭菜迟眼蕈蚊

危害蔬菜的喜温性害虫
韭菜迟眼[xùn]蚊(拉丁学名Bradysia odoriphaga),属双翅目,眼蕈蚊科。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各省区 , 以及四川 、湖北、浙江江苏等省,是葱蒜类蔬菜的主要害虫之一。[1][2]
韭蛆幼虫对环境的湿度较为敏感,存活的最佳湿度在60%~80%之间,20℃~25℃是其最适生长温度。其成虫喜阴湿环境,但湿度大于70%则不能存活。低龄幼虫喜欢在韭菜茎基和假茎处取食,而高龄老熟幼虫则喜欢在土壤中生活。裸蛹,初期黄白色,后转黄褐色,羽化前灰黑色,头铜黄色,有光泽。卵为椭圆形、白色,0.24毫米*0.17毫米。幼虫体细长,老熟时体长5~7毫米,头漆黑色有光泽,体白色,半透明,无足。成虫体小,长2.0~5.5毫米、翅展约5毫米、体背黑褐色。复眼在头顶成细“眼桥”,触角丝状,16节,足细长,褐色,胫节末端有刺2根。前翅淡烟色,缘脉及亚前缘脉较粗,后翅退化为平衡棒。雄虫略瘦小,腹部较细长,末端有一对抱握器,雌虫腹末粗大,有分两节的尾须。[3]
韭菜迟眼蕈蚊防治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农业防治——轮作倒茬,适当加大行宽,搂土降湿,晒土晒根。 物理防治——成虫发生期,保护地可用60目防虫网隔离成虫,在棚室内每隔20-25米的位置放置黄板一张,并及时更新。生物防治——4月底10月初,使用白僵菌[nài]玛昆虫病原线虫稀释成母液浇灌韭菜田,土壤温度控制在15℃以上,可有效控制韭蛆为害。化学防治——幼虫发生初期,可用2%吡虫啉颗粒剂1000-1500克混土撒施,或70%辛硫磷乳油350-550毫升、或50克/L氟啶脲乳油 200-300克兑水灌根。[3][2]

概述

韭菜迟眼蕈蚊(韭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