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谷浑

两晋南北朝时期西北地区的鲜卑族政权
吐谷浑(英文:Tuyuhun,拼音:tǔyùhún,329年—663年)[d],亦称吐浑,退浑、河南国,起源于鲜卑慕容部的分支吐谷浑氏,是兴起于中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西北地区鲜卑族政权。先后与晋、南北朝、隋、唐诸代政权并立。共历十八帝,国[zuò]三百三十四年[e][2][3][4][5]
吐谷浑源于辽东慕容鲜卑,是慕容鲜卑迁入西北地区的一支。[3][6]东晋咸和四年(329年),叶延以白兰为都城,以吐谷浑国号,建立了吐谷浑政权。叶延对内仿效汉制,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发展生产,同时推崇汉文化,重用儒生,对外则采取积极的防御政策,停止用兵,远离战乱。其后的碎奚视连继位后都延续了叶延时期的统治政策与策略。[7][8][9]视罴任吐谷浑王时,虚襟抚纳,转变方略,采取钟恶地的德法兼治、刚柔相济的治国方略,恩威并施、[]马厉兵,对外则实行对外扩张政策,但仍被西秦所强国所制。[7][10][9]阿豺继位后,在视[]的基础上实行远交近攻的政策,对内兼并氐、羌等部,对外开始向南朝政权通贡称臣,吐谷浑实力不断发展。慕璝执政时,联合北凉、夏对抗西秦,西秦灭亡后又趁机侵夏国主赫连定,从中获得大量的土地、人口等财物,实力渐增,吐谷浑开始走向兴盛时期。[7][10][9]慕利延伏连筹时期,随着汉化的深入,吐谷浑政权对内继续仿汉建设与治理,向南朝政权学习中原礼制,并开始吸收佛教思想,吐谷浑政治制度渐趋完善与封建化;对外则继续实行远交的政策,向刘宋北魏称臣纳贡,于战败后送质入朝。这一时期吐谷浑西入于阗国、南征[]宾,北并鄯善、且末,连通西域,开通了连接南北及中西的“吐谷浑道”,并利用其地理位置优势,积极发展对外贸易与政治往来等活动。[9]夸吕继位前期,对外继续远交近攻,在北朝各政权中周旋,时战时和,这一时期,吐谷浑与南梁的关系渐淡,后因北周的阻隔而失去联系。[9]
夸吕末期,朝政腐败,加上常年对外用兵,吐谷浑国内内部矛盾日趋激化,危机不断。伏允继位不久,便遭隋炀帝大规模征讨,进而失去大片领土而亡国,后趁隋唐交替、天下大乱之际,收其故土。[11][9]伏允复国后,重整旗鼓,吐谷浑得以暂时复兴。后随着唐朝政局的稳定及北部突厥问题的解决,吐谷浑很快遭到唐朝的讨伐。至慕容顺、诺易钵统治时期,二人已无力稳定政局,遂主动向唐称臣内附。[11][12][9]后随着西南吐蕃势力的崛起,吐谷浑成为了唐与吐蕃的征战场,。高宗龙朔三年(663年),吐蕃大举进攻吐谷浑,彻底灭掉了吐谷浑政权。[13]
吐谷浑疆域变动频繁,初时占据了枹罕以东千余里,西至河南,南界[mǎo]城、龙涸一带,后在战争中不断丢失领地,又不断收复和开拓新的领地,伏连筹时,吐谷浑的领域“东至垒(叠)川(今甘肃迭部县东南),西邻于阗,北接高昌,东北通秦岭”。[14][15][10]吐谷浑的经济主要以畜牧业和狩猎业为主,商业十分发达,但农业仅处于次要地位。[16]吐谷浑没有自己的文字,语言上则为旁蒙古语系。[17][16]

国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