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管炎

肝内外胆管的炎症性疾病
1
2
胆管炎(cholangitis)是肝内外胆管的炎症性疾病,多发生在胆道梗阻的基础上,由细菌感染引起,根据临床表现及病理特点可分为急性胆管炎和慢性胆管炎。其中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最常见。[5]
急性胆管炎(acute cholangitis)是外科急腹症中死亡率较高的一种疾病,多数继发于胆管结石、胆管良性或恶性狭窄等。胆管长期梗阻或不完全性阻塞,使胆汁淤积,继发细菌感染还会导致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acute obstructive suppurative cholangitis,AOSC)。致病菌几乎都来自肠道,主要为大肠埃希菌、克雷白杆菌属、粪链球菌和某些厌氧菌[6]
临床表现除有急性胆管炎的Charcot三联征(腹痛、寒战高热、黄疸)外,如胆道梗阻未解除、胆管内细菌引起的感染没有得到控制,逐渐发展至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还会有休克、神经中枢系统受抑制表现,称为Reynolds五联征。[2]
急性胆管炎的治疗方式应依据严重程度决定,应注意治疗过程中病情进展情况,及时调整治疗策略。急性胆管炎治疗方案包括抗菌药物、全身支持治疗、胆管引流及病因治疗等。[7]
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在中国10%~15%的人群患有胆道结石,其中1%~3%每年发生急性胆囊炎或急性胆管炎。[7]中国胆结石的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在同一年龄组中,女性的发病率高于男性。[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