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绩

隋末唐初诗人
王绩(585年一644年),字无功,号东皋子,[jiàng]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中国唐代诗人,隋末大儒王通的弟弟,唐初大诗人王勃的叔祖。[1][2]
隋朝大业年间(605年-617年),王绩因为品德高尚和清正廉洁被推荐,担任了秘书省的正字官,后来还做过六合县的县丞。但他性格孤傲,酷爱饮酒,经常因此受到责难。当时天下大乱,王绩借口生病,辞官回到家乡。之后,他在中原、吴、越等地流浪。到了唐朝武德五年(622年),他又被召回朝廷,担任门下省的待诏,朝廷特别允许他每天可以喝一斗酒,因此人们称他为“斗酒学士”。贞观四年(630年),因为他的哥哥王凝得罪了朝廷大臣,王氏兄弟都受到了排挤,王绩再次借口生病回到家乡。贞观十一年(637年),因为家里贫困,他又出来做官,成为了大乐丞。但不到两年,他又辞官回到家乡,亲自耕种田地。王绩晚年自己撰写了墓志铭,表达了他的忧虑和愤怒,最终在家中去世。[3]
王绩在文学上继承了阮籍陶潜以及庾信的传统,用诗歌表达情感和志向,同时也受到薛道衡卢思道杨素的影响。他喜欢写饮酒和田园生活的诗篇,以此抒发才华未被认可的失落感。他的诗歌风格朴实清新,语言宁静自然,摒弃了梁陈时期的浮华雕琢,为当时的诗歌带来了新的风尚。其中《野望》和《秋夜喜遇王处士》两首诗最为著名,描绘了田园风光和悠闲生活,《野望》是早期出现的成熟的五言律诗之一。[2]王绩除了对酒的热爱,他还擅长弹琴,对琴曲《山水操》进行了改编,受到时人的赞赏。他还精通占卜算卦,擅长射覆。然而,王绩最大的成就还是在诗歌上,他的《王无功文集》五卷本现存于世,也因此被后世誉为五言律诗的奠基人。[4]

人物生平

少有大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