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海寺

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的历史遗迹
静海寺位于中国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仪凤门外狮子山西南麓的建宁路288号。它是明成祖朱棣为表彰郑和下西洋的功绩而建立的佛教寺院。寺名取“四海平静,天下太平”之意。静海寺是明朝十大律寺之一,也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以及郑和下西洋的重要历史遗存。寺内供奉有郑和从异域带回的罗汉画像、佛牙、玉玩等物品,以及奇花异木的活株。静海寺曾多次遭受战火摧毁,但历代都有修[]和扩建。1842年8月29日,中英《南京条约》在静海寺内进行了谈判,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2012年11月,南京静海寺作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项目遗产点之一,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静海寺现为南京静海寺纪念馆,是中国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也是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明朝永乐九年(1411年),明成祖朱棣为彰昭郑和扬大明国力雄厚,厚往薄来,使“海外平服”之丰功;同时为供奉郑和带回的罗汉画像、佛牙、玉玩,种植稀异树种如西府海棠等,敕建静海寺。(另一说认为静海寺是明仁宗于洪熙元年郑和守备南京时敕建并赐名“静海”的,是为了“昭太宗皇帝圣德”,因为是朱棣“命使(郑和)航海”的。至于“成祖敕建“说,严中认为乃自晚清至今一些修志者误解前代方志所致。明成祖是在郑和六下西洋回来后的1424年去世的。明仁宗朱高炽继位后,对派船出航的热情似乎没有成祖高,于是郑和就被任命为南京守备。无论静海寺是否此时建的,郑和此时却住在静海寺。)[1]
静海寺
初建时的静海寺规模宏大,有大雄宝殿和天王、正佛、观音、伽蓝、轮藏、弥勒、祖师等殿宇,环之以钟楼、井亭、观音阁、华严楼、玩咸亭、三宿岩等建筑和景观,连同方丈室、僧房,占地2万多平方米,崇殿耸翠,飞阁翔丹,盈视饱览,宏丽壮观。明朝嘉靖隆庆年间(十六世纪中叶),李时珍[zuǎn]本草纲目》游历天下,曾在静海寺考察海外药材,如乳香、没药、血竭等。号称“金陵律寺之冠”的静海寺此时可谓名垂青史,殊荣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