馓子

中国民间的传统食品
馓子,别称“寒具”“食馓”“粔籹”“裔环”“环饼”“捻头”等。[1][8]馓子采用原料为面粉,食用油,食用盐、水等,[9]中国古代民间的传统食品。是把和好的面抻成细条后,炸成酥脆的圆形或扇面形。因为条与条顶部相连,中间散开,故称馓子。[10]江苏[11]宁夏[12]云南等地都有流传。[13]
馓子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历经秦汉南北朝隋唐、明清时期,其制作的原料由稻米粉演变成了面粉,从中国局部地区向中国大部分地区传播,深受各地居民的喜爱。在古代中国馓子还是纪念重大节日、宫廷招待的宴席点心等的特别食品。[4]制作工艺包括和面、杠面、醒面、搓条、泡条、缠条、铺(摆)条、成型等多道工序。[14]馓子色泽黄亮,[7]入口浓香酥脆,入口即碎,[15]咸淡适中,[7]香甜可口。[16]
馓子色泽黄亮,香脆味甘。中国西北地区都有吃馓子的习惯,一般汉族在腊月底制作,过年时招待客人,在正餐前食用。回族等一些少数民族,在每年欢度传统的古尔邦节、尔德节、圣纪节时会食用馓子。[17]2017年,恒盛公馓子获京津冀非物质文化遗产[18]2021年,山东省菏泽单县黄岗镇的“黄岗馓子”被纳入菏泽非遗代表性项目。[1]

名称由来

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馓子亦称“面馓”。[8][4]之后又有了多种名称,如寒具粔籹环饼等。[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