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翼东

中国无机化学家
顾翼东(1903.03.04—1996.01.21),江苏苏州人,无机化学家,化学教育家,曾任交通大学教授,复旦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曾加入九三学社[1][2],中国近代无机化学的创始人之一,中国稀有元素化学的开拓者,中国钨化学的奠基人,顾翼东先后发表了150余篇学术论文,在钨化学、萃取化学、稀土化学领域里取得了丰硕成果。[3][2][4]
顾翼东于1903年3月4日生于江苏苏州,1923年毕业于东吴大学化学系,1924年赴美留学[3],1925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硕士学位,1926年回到中国,任苏州东吴大学化学系教授,1933年冬再次到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35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被推选为西格玛赛学会正会员,同时还成为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员;20世纪30年代,参加了光明制药厂和上海冶炼厂的生产、科研工作,20世纪30年代末和40年代初,先后担任了交通大学化学系教授、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化学系主任、上海医学院化学教授和华东四个大学联合实验室主任,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初,先后兼任五个大学的教学任务,另一方面出任国家资源委员会国外贸易事务所化验室主任;1952年全国高校进行了院系调整,顾翼东调入复旦大学化学系任教,之后一直担任复旦大学教授[3],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6年1月21日逝世。 [2]顾翼东主要从事中国丰产元素钨、[][][tǎn]稀有元素化学的研究,开展有关液-固体系平衡相图及溶剂萃取的工作。首先提出了内在还原法制备蓝色氧化钨,以及倒滴加法制备活性粉状白钨酸及铌酸,又从后者制得一系列已知和未见诸文献的含钨化合物。在稀土分离和化合物性质研究方面,进行了稀土亚砜加合物的制备,将[xiān]代吡唑[tóng]、多碳亚[fēng]、二苯羟乙酸作为萃取剂。从离子交换淋出液中回收EDTA、铜及轻稀土等研究均取得成果。[4][3][5]
顾翼东在70年的教育与科研生涯中,培育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为中国化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上海光明化学制药厂担当顾问时,他进行药物合成研究,改进了磺胺类药物的生产工艺;在不断的科研过程中,他保护了钨矿的价值,提出了制备黄钨酸的新工艺,推动了萃取技术的应用,使得中国所得产品质量优于世界同类产品。[3]

人物生平

1903年3月4日,顾翼东出生于江苏省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