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眼

一种慢性传染性角膜结膜炎
沙眼(Trachoma)是由沙眼衣原体感染所致的一种慢性传染性结膜角膜炎,是导致盲目的主要疾病之一。[2]该病相当于中医的“椒疮”“粟疮”范畴。[3]
沙眼的发病与当地居住条件以及个人卫生习惯密切相关,临床表现为畏光、流泪、眼痒、异物感、睑内翻与倒睫等。多数沙眼根据乳头、滤泡、上皮角膜炎、血管翳、角膜缘滤泡、Herbert小凹等特异性体征可以作出诊断。[2]沙眼治疗包括全身和眼局部药物治疗及对并发症的治疗,主要用药有利福平眼药水、四环素眼膏、多西环素阿奇霉素等。[1]
沙眼为双眼发病,通过直接接触或污染物间接传播,节肢昆虫也是传播媒介。[2]在沙眼流行的地区,活动性沙眼在学龄前儿童中极为常见,患病率可高达60%~90%。[4]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了手术、抗生素、眼部清洁和环境改善四个有效控制沙眼的要素。通过相应治疗和改善卫生环境后,沙眼可缓解或症状减轻,避免严重并发症。[1]1955年8月10日,汤飞凡成功地分离出世界上第一株沙眼病毒。1970年,国际上将沙眼病毒和其他几种介于病毒和细菌之间的、对抗生素敏感的微生物命名为衣原体。沙眼病毒正式改名为沙眼衣原体,而汤飞凡也当之无愧地被称为“衣原体之父”。[7]

病因

病原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