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冕仪

1930年于法国发明的天文仪器
日冕仪是一种能人为的制造日食,用来研究太阳的日冕和日珥的形态和光谱的天文仪器。日冕仪是法国默东天文台的李奥(B.Lyot)于1930年发明的。日冕仪最初必须放到高山上使用,以避免地球大气散射光的影响。现在已经可以放到火箭、轨道天文台、空间站上进行大气外观测。
在物镜O1的焦点处,设置投影直径等于太阳光球像那样大小的水冷却的挡盘D,将来自光球部分的太阳光反射出镜筒。外围光线经过照相透镜C,聚焦在照相底片P上,得出日冕像。日冕光十分微弱,不采取特殊措施,日冕就会淹没在仪器内外的散射光中。消除散射光遂成为日冕仪设计和制造的关键问题。日冕仪大多采用折射系统。物镜O1采用单块薄透镜,目的是将透镜材料及玻璃到空气界面数减少到最低限度,有利于减少材料内部和界面反射引起的散射光。

基本内容

单透镜会不可避免地带来色差,所以在照相透镜 C后应安置窄带滤光片F。场镜O2将光阑S1成像在光阑S2处,S2口径略小于S1的像,以挡去S1边缘的衍射和杂散光。在光轴上安置的小挡块S3遮住透镜 O1两表面间反射形成的"鬼像"。所有透镜均采用气泡和内部缺陷极少的玻璃,并仔细地加工镜面,使表面有尽可能高的光洁度。镜筒内部饰以无光泽的黑色涂层。在地面上,地球大气散射光会亮于日冕。因此,日冕仪应当安置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山天文台。那里空气稀薄,大气散射显着地小于地面。如果在焦平面处安置滤光器、太阳摄谱仪或太阳光电磁像仪等附属仪器,便可进行日冕光谱和磁场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