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站

一种能够在轨道长期驻留的载人航天器
空间站又称太空站、轨道站或航天站,是航天员在太空轨道上生活和工作的基础[1]。它是一种具备一定生产试验或条件的、可供航天员生活和工作的、能够在轨道长期运行的航天器,根据结构组成,可分为单一式和组合式两种。单一式空间站由运载器一次发射入轨,组合式空间站由多次运送入轨的单元或组合件在轨道上组装而成,又分为积木式和桁架挂舱两种构型[2]。一般来说,空间站大都在约400公里高度的轨道上运行[3]
1971年,苏联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座空间站“礼炮”1号,从此载人太空飞行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礼炮”1号在太空运行了6个月,完成使命后在太平洋上空坠毁。此后苏联共发射了三代7座空间站,开展了大量的空间试验与研究[4]
1993年,以美国俄罗斯为首,包括欧洲空间局11个成员国加拿大日本巴西等总计16个国家和地区共同参与研制了国际空间站,并于1998年开始在轨建设,2011年,国际空间站完成在轨建造阶段。国际空间站,是一个在近地轨道上运行的科研设施,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九个载人的空间站,其主要功能是作为在微重力环境下的研究实验室,研究领域包括生物学、物理学、天文学地理学气象学[5]
中国的空间站发展计划于2010年批准立项,分为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两个阶段:2016年前,研制并发射空间实验室,突破和掌握航天员中期驻留等空间站关键技术,开展一定规模的空间应用;2020年前后,研制并发射核心舱和实验室,在轨组装成载人空间站,突破和掌握近地空间站组合体的建造和运营技术、近地空间长期载人飞行技术,并开展较大规模的空间应用研究[6][7][8]
北京时间2021年6月17日18时48分,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标志着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9]。2022年10月31日15时37分,中国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在轨组装完成,向着建成空间站的目标迈出了关键一步[10]。2023年5月30日16时29分,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入轨后,成功对接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径向端口。[11]5月30日18时,神十六航天员乘组从飞船返回舱进入轨道舱,进驻空间站,与神十五航天员乘组完成“太空会师”。[12][13]6月4日,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已完成全部既定任务,乘坐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返回东风着陆场[14][15]航天员乘组身体状态良好,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16]目前,正在空间站的神舟十六号三名航天员计划于今年11月返回东风着陆场。在他们返回前,将迎来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的来访对接。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行任务将于2023年10月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飞行乘组仍由三名航天员组成。[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