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和性

亲和性
亲和性(Agreeableness)是一种在社交场合愉快和包容的倾向。在当代人格心理学中,亲和性是人格结构的五个主要因素之一,反映在合作与社会和谐方面的个体差异。亲和性得分高的人善解人意,周到,友好,大方,乐于助人。他们对于人性具有乐观的看法,往往相信大多数人是诚实、正直和值得信赖的。相反,亲和性得分低的人可能将自身兴趣置于与他人相处之上,对他人的提议持谨慎态度,较少关心他人的福祉,对他人的动机持怀疑态度,可能在社会关系中进行操控,更倾向于竞争而非合作。亲和性被认为是一个上级特质,由一组更具体的人格特质群集而成,通常关心他人的人也往往与他们合作,帮助他们,信任他们。这个人格维度最初是通过因素分析方法研究发现的。研究还表明,亲和性与创新和企业家精神的关联性是负向的,可以看作是马基雅维里主义的对立面,在概念上类似于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社群兴趣概念。

概念

一般说来其概念有些模糊,但是有时则作为特定的术语使用。例如,在组织学上被视为表示组织对某种染料结合力强的一种术语。另外,在胚胎学上,表示细胞或组织相互连接的意思。在这种情况下,根据其连接倾向是紧密的还是分离的,则分别称之为正、负亲和性。用脱钙或胰蛋白酶处理等方法,可从胚中游离出细胞,从对这些细胞进行的实验中可以获得有关亲和性的资料。有时可区别为同一胚区的细胞间的亲和性(德intrablastenatische Affinita-t)以及不同胚区的细胞间的亲和性(德interfaziale Affinitat)。组织细胞具有特殊的亲和性,如果把不同的组织细胞游离后再混合起来,那么同一种细胞就会聚合在一起。

向性

又称向性。病毒只能在活动状态的活细胞内发育繁殖,而且各种病毒必须在与其相应的某种细胞内才能繁殖,将此称为病毒亲和性(或特称细胞亲和性,或细胞向性)。例如,流感病毒在人和鼷鼠气管上皮细胞中繁殖,大肠杆菌噬菌体在大肠杆菌中繁殖。各种病毒特别对某内脏器官具有亲和性的现象,叫做内脏亲和性(向内脏性),根据对哪种脏器有亲和性,便称为哪种脏器亲和性,因此有肺亲和性(向肺性)和神经亲和性(向神经性)等一些术语。对任何脏器都吸附的病毒,称为泛亲和性(向泛性)例如,流感病毒是肺亲和性,狂犬病病毒是神经亲和性,痘益病毒是泛亲和性。但实际上有许多情况难以区别,特别是泛亲和性的病毒,也并不一定在任何脏器内都能繁殖,而是选择在各脏器中共同存在的特定细胞内才能繁殖。另外,向性(tropism)一词还有屈折性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