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百熙

清朝末期大臣
张百熙(1847~1907),字野秋,或冶秋,号潜斋,谥号文达,湖南长沙人。中国近代教育家、思想家、改革家。清末新政时期,张百熙在建立京师大学堂、制定中国近代第一个系统学制、废除科举制度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1]同治庚午(1870)科湖南乡试中式第5名举人,同治甲戌(1874)进士。历任工部、礼部、刑部、吏部尚书。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后,大学堂关闭。1902年1月10日,清政府下令恢复京师大学堂,任命吏部尚书张百熙为管学大臣。著有《退思轩诗集》。[2]
1902年1月10日 (光绪二十七年十二月一日) 清廷发布上谕,“著派张百熙为管学大臣,将学堂一切事宜,责成经理,务期端正趋向,造就通才,明体达用,庶收得人之效”。1902年年初至1903年2月间,张百熙独立承担着管理京师大学堂和统筹全国学务的双重使命,他主要进行了两方面的改革工作:复建京师大学堂和制定“壬寅学制”。1902年12月,在张百熙的主持下速成科的仕学馆、师范馆首先开办。此后, 随教育改革需求的增大,京师大学堂除师范馆、仕学馆外还附设中小学, 又拥有了医学馆、译学馆、进士馆(后仕学馆归入),继而开办了预备科,京师大学堂成为一所综合性的大学。[1]
在复建京师大学堂的同时, 由张百熙主持, 以张鹤龄、沈小沂二人为主力, 包括京师大学堂教职员, 组成了一个实力强大制订新学制的起草班子。1902年8月15日, 张百熙上奏《钦定学堂章程》, 共分《京师大学堂章程》、《高等学堂章程》、《中学堂章程》、《小学堂章程》和《蒙学堂章程》等六件。《钦定学堂章程》得到朝廷谕允,并命颁行全国,分高等、中等、初等教育三级。该年岁在壬寅,又称“壬寅学制”。[1]
张百熙在政治上倾向维新,在戊戌政变中曾因保康有为受革职留用处分,在教育上提出过一些有限的改革。[3]

人物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