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斯特·马赫

奥地利物理学家
恩斯特·马赫(1838年2月18日-1916年2月19日),奥地利-捷克物理学家、心理学家、哲学家,因对激波马赫数和马赫带效应的研究而闻名[1][2]。1860年,恩斯特·马赫获维也纳大学博士学位。1865年,马赫在费希纳的杂志上撰文证明,经验的整体不只是知觉部分之和。[3]1867年,恩斯特·马赫担任布拉格大学物理教授,后来又分别担任了布拉格大学和德语大学校长。[4]1916年,恩斯特·马赫离世。[5]马赫认为世界由一种中立的“要素”构成,物质与精神都是这种要素的复合体。他强调科学定律是观察的概括总结,而非先入为主的真理。马赫的思想对爱因斯坦创立广义相对论产生了影响,广义相对论是对经典力学的基本观念的彻底革新。马赫数和马赫带效应也因其得名[1]。 马赫认为世界是由一种中立的“要素”构成的,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都是这种要素的复合体。在他的世界中,物质、运动和规律都不是客观存在的实体,而是人们生活中有用的假设。马赫反对牛顿力学中的绝对空间和绝对时间的概念,认为因果律是人们心理的产物,应遵循“思维经济原则”,用最少量的思维对经验事实作出最完善的陈述。 马赫的思想对科学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后来的逻辑实证主义学派借鉴并发展了马赫的科学哲学思想。列宁曾批评“马赫主义”夸大经验在人类认识世界中的作用,但不可否认,马赫的思想推动了半个多世纪内科学研究的最前沿发展。相对论和量子物理学的出现颠覆了许多专家的常识,马赫的实证思想有助于一些物理学家大胆接纳符合实验事实的新物理原理。尽管马赫本人从事的物理学研究局限于实验物理学,但受他影响的物理学家不乏相对论和量子物理学研究的领军人物[6]

简介

1838年2月18日,恩斯特·马赫出生在希尔利茨(现属捷克)的外公家,同日在附近图拉斯接受洗礼马赫热爱大自然,善于观察和思考.2岁的马赫,在草地上奔跑,追逐下山的太阳,纵情享受着大自然的乐趣。4、5岁时,父亲带他到维也纳。在父亲的因势利导下,他7岁就迷恋上科学。并在父亲的引导下做些实验。8岁时,听父亲给别的学生上代数课,他的理解能力竟跟14岁的孩子差不多。
(图)恩斯特·马赫
9岁时,马赫被送到僧侣主办的文科中学读书,接受古典的人文教育。但马赫对“敬畏上帝乃是智慧之端”之类的格言毫无兴趣,学习希腊文和拉丁文也有困难,只好在教会学校“没有天赋”的评语下回了家。父亲下决心把儿子培养成人,亲自给他上希腊文、拉丁文、现代语言、历史、几何和其他课程。马赫请父亲允许他去学木匠这门手艺。得到应允后,他便在邻近的一位熟练的木工师傅那里学做细木活,达两年多的时间。他充分享受着双手劳动的愉悦,对这段时光留下了美好的回忆。晚上疲倦时,坐在散发着香味的木堆上,设想未来的机器,如飞机之类的东西,真是心旷神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