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沙鼠

对农牧业有危害的一种大沙鼠属鼠类
大沙鼠(Rhombomys opimus),又叫大沙土鼠,是大沙鼠属的一种鼠类动物,对农牧业危害较大。[1][6]大沙鼠常啃咬植被,使其洞群分布的地方成为裸地,呈现出沙漠化,严重影响荒漠荒漠草原地区固沙植物的生长;[7]在农区盗食粮食,破坏水利设施,造成粮食严重损失和水土流失;又是多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如鼠疫黑热病病原体的自然携带者。[2]
大沙鼠为沙鼠亚科中体形较大的种类,体长达150~200毫米。[2]耳短小,不及后足长的一半。[8]尾末端长有黑毛,形成小毛束。[2]每个上门齿前面各具有2条纵沟。头和背部中央淡沙黄色。[2]广泛分布于伊朗中亚、中国和蒙古,在阿富汗北部和巴基斯坦西部也有分布。[3]亚洲中部典型荒漠鼠种,[9]典型生境为灌木、半灌木所固定的沙丘或沙地。[6]活动时间集中在白天,不冬眠。[5]植食性,主要以植物的绿色部分枝条和茎叶为食。[5]营家族群居鼠类。[2]繁殖期为3~10月。[6]雄性寿命2~3年,雌性寿命3~4年。[4]
大沙鼠种群数量稳定,于2016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中,等级为无危(LC)。[3]

演化

在距今约5500万年北美晚古新世地层中发现的副鼠(Paramys)被认为是啮齿动物的共同祖先。其后,在中国南方更早的地层中又找到类似啮齿类动物晓鼠(Heomyo,宽白齿兽科,独目)的化石,此时,不少学者开始认为啮齿目是比宽臼齿兽类更早的某个种类。啮齿类在地史上出现后,迅速辐射进化。至晚始新世时(约4000万年前)已分化出约20科,分布在北美、欧亚及非洲大陆上。渐新世时(距今3700万~2500万年),现生啮齿类主要的各科已相继出现并逐渐分布于所有大陆。[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