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承仕

近现代经学家、古文字学家
吴承仕(1884~1939),中国清末民初徽州国学大师、经学家、革命家、刻书家。字检斋,又作[jiǎn]斋,号展成。徽州歙县(今属安徽黄山)昌溪沧山源人。[1]
吴承仕生于士大夫家庭,自幼便被家人送往私塾学习经史,天资聪颖、博学强识,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科考并与其父亲吴绍绶一同中秀才,光绪三十三年殿试得朝元(即状元),也是清朝状元中最年轻的一位。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他曾任司法部[qiān]事,但因不满袁世凯北洋军阀倒行逆施而退出政界,专心学术和教育工作,并拜章太炎为师。先后在中国大学、北京大学东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执教,一直支持进步学生、关注学生爱国运动,出资创办进步刊物《文史》《盍旦》《时政文化》,与进步教师组织发起新启蒙学会等。1936年初,被中国共产党北平地下党组织吸收为中国共产党员,卢沟桥事变后前往天津,尽管遭受日寇、汉奸的通缉和迫害,仍然坚持开展抗日救亡工作,为地下抗日刊物撰写文章,传播民族革命思根。吴承仕牺牲后,延安为其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毛泽东、周恩来都为他送上挽联[1]
吴承仕对国学的贡献很大,著有《经籍旧音辨证》《经籍旧音》《经籍旧音序录》《三礼名物》《尚书传王孔异同考》《六书条例》《淮南旧注校正》《经学通论》《国故概要》《尚书三考》《尚书今古文说》《说文讲疏》《公羊徐[]考》《蜀石经考异叙录》《经典释文序录疏证》《三礼名物略例》《礼服释例》《唐写本尚书舜典释文笺》《监狱解蔽篇》《五伦说之历史观》等。在生前,其刻书活动主要包括:自撰《经籍旧音》一卷;自撰《经籍旧音序录》一卷;自撰《淮南旧日注校理》三卷、《校理之余》一卷,计二种四卷;铅印自撰《经籍旧音辨证》七卷等。[1]

人物生平

1884年,出生于安徽省歙县昌溪乡沧山源村。17岁中秀才、18岁中举人,23岁参加举贡会考,获殿试一等第一名,即清代最后一位状元(当时称朝元),被点为大理院主事。受业于章太炎门下,研究文字、音韵、训[]之学及经学。与黄侃钱玄同并称章门三大弟子;与黄侃有“北吴南黄”两大经学大师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