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

中国安徽黄山市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
黄山,古称[](yī)山,位于中国安徽省南部的黄山市境内,是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4]。山境南北长约40千米,东西宽约30千米,连绵横亘于黄山市黄山区徽州区、休宁县黟县之间,总面积约1200平方千米,其中,黄山风景区面积160.6平方千米。[3][2][5]
黄山集八亿年地质史于一身,融峰林地貌、冰川遗迹于一体,兼有花岗岩造型石、花岗岩洞室、泉潭溪瀑等地质景观。[2][6]山体主要由燕山期花岗岩构成,由于花岗岩垂直节理发育,黄山形成了“前山雄伟,后山秀丽”的地貌特征。[7]黄山地区共有河流600多条,包括钱塘江流域新安江水系鄱阳湖流域的昌江水系、乐安江水系,以及汇入长江青弋江秋浦河两大水系。[8]黄山地处长江中下游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由于山高谷深,气候呈垂直变化,局部地形对气候起主导作用,形成了特殊的山区季风气候。[2][6]区域内生态系统稳定平衡植物群落完整而垂直分布,不仅广泛分布着落叶阔叶林、针叶林、常绿阔叶林等,还保存有高山沼泽和高山草甸各一处,是绿色植物荟萃之地,素有“华东植物宝库”和“天然植物园”之称。[9][2]此山也是野生动物理想的繁衍栖息地,野生动物资源十分丰富,以东洋界种(即起源于热带亚热带的种类)占主导地位。[2]
黄山的开发建设,与宗教有密切关系。道教传入黄山的确切年代不详。旧志记载,唐代之前创建的道观浮丘观九龙观。据现存碑刻考证,佛教早在晋朝时就传入黄山,当时在轩辕峰脚即建有轩辕古刹。[10][11]南朝宋元嘉年间,东国(今朝鲜)僧在黄山钵盂峰下建新罗庵;[11]至唐宋时,据不完全统计,黄山共有寺庙19座;[10]明代,黄山主要景区开发完成;清朝时,建成了云谷寺祥符寺慈光寺、翠微寺、松谷庵“五大丛林”;近代,因战乱景区建设基本停止。[10][5]直到1952年,黄山管理处委员会成立,黄山景区继续开发建设。[12][13]1979年,黄山景区正式对外开放。[5]
黄山被世人誉为“天下第一奇山”,景区分为温泉景区、玉屏景区、白云景区、北海景区、松谷景区、云谷景区。[14]其中,温泉景区位于黄山的黄山南麓,内有天下名泉(温泉)、人字瀑、百丈瀑、慈光阁等景点;[15]玉屏景区位于黄山景区的中心,主要景点包括迎客松、天都峰、龟蛇守云梯等。[16][17]景区内景点众多,不仅有“黄山四绝”[a],还有二湖、三瀑、二十四溪、七十二峰,以及众多石刻、古道、关隘、古墓塔;同时,景区的四季景色也各有不同,如冬雪、雾凇等。[3][2][18]景区还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文旅活动,包括中国黄山国际旅游节、中国黄山登山大会、黄山国际温泉文化旅游节等[19][20][21]
1980年5月,安徽省人民政府成立黄山规划领导小组,次年正式委托清华大学建筑系编制《黄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2]1990年12月12日,根据世界遗产遴选标准,黄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23]2004年2月,黄山风景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地质公园”。[24]2022年11月,黄山风景区入选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百强品牌。[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