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摩衍那

印度两大史诗之一
罗摩衍那》(梵语Rāmāyaṇa,意为“罗摩的游行”、“罗摩传”[1]、“罗摩的冒险经历”[2])又译为《拉麻传》[a],共计约24000颂[3],与《摩诃婆罗多》并称为印度两大史诗。[4]
《罗摩衍那》由源自吟游诗人口头吟诵的诗篇,经由宫廷歌手、民间诗人不断补充,相传由蚁垤整理成书。传说他出身于婆罗门家庭,却以偷盗为生。后来在天神的指点下潜心苦修,蚂蚁在身上筑窝而不觉,因此得名蚁[dié]。《罗摩衍那》就是他在祭祀时看到麻鹬被猎人射死,心有所感,于是悲从中来,吟得《罗摩衍那》。《罗摩衍那》取材于《摩诃婆罗多》的一个插话《罗摩传》,讲述了王子罗摩被小后用计流放森林、其妻悉多被罗刹王罗波那劫持、罗摩在弟弟、哈奴曼的帮助下救援悉多,以及二人归国继承王位之后的故事。
《罗摩衍那》是“大诗”和“最初的诗”[4],一直享有“众诗中之最优秀者”的称号。《罗摩衍那》与《摩诃婆罗多》一起成为印度文学创作的一个取之不尽的源泉。从古至今,根据两大史诗改写、编译的各种诗歌、戏剧、故事、小说,数不胜数。印度古代的文论,也几乎都是以两大史诗为作品依据,分析了各种创作规律之后写出来的。[5]这部史诗气势恢宏、博大精深,三界汇通、情景交融,形象生动、现身说法,体现了神权王权之争、贞洁观念等内容,错综复杂、包容万流,是古代印度文学的伟大宝库。[6]

成书背景

印度史诗源自于吠陀文献记录的口头文学,长期口耳相传[b],世俗和宗教目的十分明确[7]:《罗摩衍那》就体现了古代印度由奴隶制度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的男性家长制把自身作为道德基础的要求。[8]印度人对待他们古老的神话非常宽容,所以经常会辗转保存下来。有时更古老的神话会与当时自己的神话相冲突,他们也会想办法把它纳入自己的神话体系中:《罗摩衍那》中记录的神,大多是来自四《吠陀》的。[9]吠陀时代,吟游诗人参与战争,担任战车手,他们当众歌颂军士战绩和国王功绩,备受欢迎。在当时,武士由贵族担任,因此这些口头文学本质上其实是经过吟游诗人加工复述后以梵语史诗的形式保留下来的刹帝利生活记录。[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