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孝绪

南朝梁目录学家
阮孝绪(479~536)南朝齐、梁学者、目录学家。[1][2][3]字士宗,[4]陈留尉氏(今属河南省)人。[5][6][7]年十二遍通五经。性沉静,终身不仕。[8][9][10]谥文贞处士。[11][12][13]生于齐高祖建元元年,卒于梁武帝大同二年,年五十八。[14]于普通四年(523)开始动笔,又得到刘杳的无私援助,普通末(约526)成《七录》12卷。体例仿《七略》、《七志》而自定新法。分为内外两篇。内篇有经典录、纪传录、子兵录、文集录、术技录;该目分类体系,自序称他勘酌王(俭)、刘([xīn]),其实,还吸取了荀勖李充之长。[15][16][17]隋书·经籍志》称“其分部题目,颇有次序”,同时也批评说:“剖析词义,浅薄不经”、“大体虽准向、歆,而远不逮也”。隋许善心仿此目之体例,作有《七林》。[18][19][20]该目早佚,但《七录·序》载于道宣所著《广弘明集》中,赖以保存至今,[21][22][23]成为研究中国目录学的一篇重要的文献。[24][25]卒后,门徒谥为文贞处士。[26][27][28]

个人经历

曾广泛搜集宋、齐以来王公捂绅所藏图书的目录及遗文隐记.把当时四万余卷图书分为“经典”、“记传”、“子兵”、“文集”、“术伎”、“佛法”、“仙道”7个部类.撰成《七录》.在一定程度上总结了前代目录学的成就.成了《隋书·经籍志》的重要依据。他有儒学的深厚根[]:“少爱坟籍.长而弗倦”(《七录序》),并肯定儒家思想的巨夫作用。他说:“非夫丘素坟典、诗书礼乐,何以成穆穆之功.致荡荡之化也哉?”(同上)。但他在哲学上,却倾向于道家,以道家的无为思想为本,以儒家思想为末。他说:“夫至道之本.贵在无为;圣人之迹.存乎拯弊弊拯由迹,迹用有乖于本.本既无为.为非道之至,”(《梁书·阮孝绪传》)认为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的关系是本与迹的关系.即本质与现象的关系.道家的无为是根本.儒家补偏救弊.只解决社会的现象问题。又把本与迹、明本与救世截然分开.认为救世就不应明奉.明本就不应过问世事。他说:“丘、日.(指孔产和周公)将存其迹,故宜权晦其本;老.庄但明其本.亦宦深抑其迹”(同上)。阮孝绪所说的。本”具有先验的、神秘的性质。有事实表明,他的道家思想早在少年时代已开始形成。他在1 5岁时就向其父明确表示遥世保生的道家意向:“愿迹松子于瀛海·追许由于穹谷·庶保促生,以免耷累”(同上)。他终身隐居的事实正好表明他后来一直坚持少年时代所确定的志向。《梁书》卷五一有传。著有《高隐传》10卷、《七录》12卷。《全梁文》卷六六辑有其部分著作。

人物生平

阮事迹入《梁书·处士传》。幼以孝闻,性沈静,年十三通五经。既冠,已有超然远引之志,遂屏居一室,非定省未尝出户,亲友因呼为居士。喜坟籍。是外兄王晏为显贵,屡次到他家,不与相见穿篱而逃。任昉叹道:“其室则迩,其人甚远”。所居唯一床,竹树环绕,读书其中,学养精进。屡被征,以世路多艰,终不出。其人出处去就,高洁不染有如此。梁武帝普通年间(520-527)有感公私坟籍,多所散夫,乃博采宋齐以来图书,集为《七录》一书,总结前人目录学之成就。《七录》今失,惟自序尚见于道藏《弘明集》内。七录分内外两篇。内为五录:经典,纪六艺;记传,纪史传;子兵,纪子书、兵书;文集,纪诗赋;技术,纪数术。外篇有二:佛录、道录。其分部题目,颇有次序。阮之前有王俭《七志》,以分类法论,则阮较王为善。阮氏对目录学之贡献,据姚名达在其《中国目录学史》中认为有:①分类合理化;②适应时代环境;③工作科学化。阮录在当时已将“天下之遗书秘记,庶几尽于是”,可以说是已尽到目录学史上编集、创见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