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昉

南朝文学家
[fǎng](460年-508年),是南朝梁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方志学家和藏书家,也是“竟陵八友”之一。他出生于山东省寿光市乐安郡博昌,幼年时就非常勤奋好学,才华横溢,备受乡里人的赞誉。[1]16岁时,他被刘宋丹阳尹刘秉聘为主簿,后被朝廷征召,担任太常博士和征北行参军。在齐永明二年(484年),他被丹阳尹王俭聘为主簿。后来,他进京官拜尚书殿中郎,随后又调任为竟陵王萧子良记室参军,但因父丧而辞官。服丧期满后,他被任命为太子步兵校尉,掌管东宫书记。在永元末年,他担任司徒长史梁高祖萧衍即帝位后,任命任昉为黄门侍郎,接着又升任吏部郎中。天监二年(503年),他出任义兴太守。此后,他先后出任吏部郎中、御史中丞秘书监、领前军将军。天监六年(507年)春,他出任宁朔将军、新安太守。然而,他在任上去世,享年49岁。追赠太常卿,谥号“敬子”。[2]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任昉未出生时,他的母亲裴氏有一次在白天睡觉,梦到一个彩色的旗盖四角悬挂着铃铛,从天而降,其中一个铃铛落入了裴氏的怀中,裴氏心跳得厉害,随后就有了身孕,生下了任昉。
任昉身高七尺五寸,从小聪明灵透,被称赞为悟性如神。四岁能诵诗数十篇,八岁能写文章,自己写出《月仪》,文辞内容都很美。褚彦回曾对任遥说:“听说先生有个好儿子,真为你高兴。正所谓有一百不算多,有一个不算少啊。”任昉从此名声更大。十二岁时,他叔叔任[guǐ]善于识人,见到他叫着他的小名说:“阿堆,你是我们家的千里马啊。”任昉对父母兄弟非常孝敬友善,每次侍奉父母的病,夜间从没有脱衣休息过,一开口就流泪,汤药饮食都要先亲口尝一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