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勖

魏晋时期政治家、音律学家
[](xù)(?~289年),西晋政治家、音律学家,字公曾,[yǐng]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1]为政主张清静无为,太康十年(289年)卒,谥号成。[2]曾祖父荀爽,东汉经学家,汉献帝初年曾任司空。[1]
荀勖幼聪慧,十余岁能写文章。初仕魏,历任安阳令、大将军从事中郎等职,深得司马昭信任,与羊兹、裴秀共管机密。曾为司马昭作书与孙皓,皓得书后表示愿息兵和亲,司马昭大喜,称其书“胜十万之众”。入晋,任中书监,加侍中,领著作。后进位光禄大夫,领秘书监,官至尚书令[3]
荀勖精通音律、法典,学问博洽,尤擅长整理文献,参与研究汲冢竹简,并将当时内府藏书重新分类整理,撰成《中经新簿》,以甲、乙、丙、丁来概括所有的书籍,甲部记六艺及文字学,乙部记诸子,丙部记史事,丁部记诗赋、图谶及汲冢竹书,成为后来通行的经、子、史、集四部图书目录分类法的雏形。兼工绘人物,师法卫协,古拙中蓄有精细之气,作品有《大列女图》《小列女图》等。[4]
荀勖通过考订音律制作出的标准尺,符合古制,是经历三国度量衡混乱之后,以比较科学的方法考订出的第一个标准尺,深受后人重视。荀勖笛律还初步解决了“管口校正”这一历史难题,是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声学史上的重大创举。[5]

人物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