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天说

中国古代最早的天文学说体系
盖天说,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天文学说体系,它的主要观点是认为天是固体,形状像盖子,在上空每天旋转一周。并有七衡六间图,用以说明昼夜变化,寒暑更替等问题。主要观测手段是立竿测日影。这一学说保存下来的经典是《周髀算经》一书,史书中记载的代表人物是王充[1]
最早的盖天说大概形成于西周初年,它认为天是圆形的,像一口扣着的大锅,高高地悬在大地的上空,天顶的高度是八万里,向四周垂下来。它认为大地是方形的,每边长八十一万里,有八根柱子撑着圆形的天,大地静止不动,日月星辰在天穹上随天旋转。后来,西汉出现了第二次盖天说。它认为天像圆形的斗笠,地像扣着的大盘子,都是中间高而四周低的拱形,北极是天的最高点,天地之间距离八万里,天穹上的日月星辰交替出没,大地上就有了昼夜。[2]
盖天说虽然不符合实际,但反映了古人从质朴的直观性出发,力图说明天体视运动的现象。[2]

简介

据《晋书·天文志》中记载:“其言天似盖笠,地法覆盘,天地各中高外下。北极之下为天地之中,其地最高,而滂沲四聩,三光隐映,以为昼夜。天中高于外衡冬至日之所在六万里。北极下地高于外衡下地亦六万里,外衡高于北极下地二万里。天地隆高相从,日去地恒八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