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髀算经

中国古代天文学和数学著作
《周[]算经》,原称《周髀》[1],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算术类经书和天文学著作,可能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是算经十书之一。唐朝初年,《周髀》被定为国子监明算科的教材,故改名《周髀算经》[2]
在数学方面,《周髀算经》比西方早五百年提出勾股定理的特例[3],且书中有很多分数乘除的例子以及测太阳高、远的陈子测日法等[3][4]。在天文方面,《周髀算经》主张盖天说[4],采用最简便可行的方法确定天文历法[2],即四分历法[4],揭示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囊括四季更替、气候变化,包涵南北有极、昼夜相推的道理[2]
中国历代许多数学家多为《周髀算经》作注,以三国赵爽和唐代李淳风的注释最为有名[4],其中赵爽的“勾股圆方图”注以出入相补原理证明了勾股定理[5]

年代

假设我们把《周髀算经》的本文限定为商高周公的问答,似乎其成书年代也就不难断定了。可是,乾嘉以后,考据之学兴起,疑古之风日盛,到了现代,几乎所有的中外学者都不得不接受这样的推断:不仅商高是后人假托的,甚至陈子也是后人虚构出来的。于是,仅仅把商高问答看作《周髀算经》本文就不再有任何意义了。因此,许多学者都将陈子问答以后的文字作为《周髀算经》全文的一个部分,不再加以区分。如此一来,人们开始根据《周髀算经》中的内容推断它的成书年代。通常的方法可以分成两类:天文学史专家,喜欢利用现代天文学手段,根据《周髀算经》中记录的一些特殊的天文现象或数据,推算其应该出现的年代,并以此来确定其成书时代。例如,日本学者能田忠亮便以《周髀算经》中的北极星(北极璇玑)到北天极的距离.归算出其成书年代大约在公元前5到7世纪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