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里抗英斗争

鸦片战争中发生在广州郊外三元里的冲突事件
三元里抗英斗争(1841年5月29日—5月31日),是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英国军队清朝民间武装力量广州市郊外三元里发生的冲突事件。[1][2]
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清政府为向英国妥协求和,委派钦差大臣琦善前往广州与以义律为全权代表的英国人谈判。次年1月,英国方面因为不满谈判进展,进攻虎门的沙角、大角炮台。道光皇帝闻讯下令与英军开战,以侍卫内大臣奕山为靖逆将军,前往广东进剿英军。同年五月,英军占据广州城北的四方炮台,炮轰广州城。清军将领奕山惶恐求降,与英军签下《广州和约》,以撤军赔款换取英军不进入广州城。[3][4]但在合约签订的第三天,盘踞四方炮台的小股英军却窜至广州城北三元里一带扰掠乡民。期间,韦绍光何玉成等三元里附近百姓群起抵抗,联合附近103个乡的义勇,武装誓师,联合抗击英军。5月30日,三元里人民进攻四方炮台,诱使英军司令卧乌古率部进入牛栏岗丘陵地带的埋伏。英军受到打击后,被迫撤回四方炮台。三元里人民趁胜追击,并联合周边县乡赶来的其他义勇,共计上万人围攻四方炮台。清军不敢再战,英方代表义律转而威胁清政府,扬言毁约攻城。奕山等人恐慌,随后令广州知府余保纯等出城驱散村民,英军才得以解围。[1][5][6]此后英军不敢继续在广州停留,于6月初撤离广州。[5][7]
三元里抗英斗争中,广州三元里人民杀死英军5名,打伤英军23名[a],沉重打击了英国侵略者在中国的嚣张气焰,极大程度鼓舞了广州人民的斗志,也为后来广州人民火烧洋馆,进行反租地、反进城等一系列斗争树立了榜样。[5][8]当代学者赵矢元评价三元里抗英斗争是近代中国人民自发的武装反殖民主义斗争的第一声,是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光辉前导。[9]

事件背景

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清政府为向英国妥协求和,将虎门销烟林则徐邓廷桢革职,又委派钦差大人琦善前往广州与以义律为全权代表的英国人谈判。清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年)1月,英国方面因为不满谈判进展,进攻虎门的沙角、大角炮台。道光皇帝闻讯下令与英军开战。同年4月,道光皇帝以侍卫内大臣奕山为靖逆将军,前往广东进剿英军。但是奕山消极怠战,加之不会带兵,面对英军时节节败退。[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