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叶虫

在二叠纪末期已经灭绝的节肢动物门中的一纲
1
3
三叶虫纲(学名Trilobita),是节肢动物门中绝灭的一纲[7],也是节肢动物门中化石最多的一类[8],其下物种统称为“三叶虫”,因背壳被两条纵向背沟三分为轴叶及其两侧的肋部而得名[9]。三叶虫最早出现在距今5.6亿年的前寒武纪[6],到志留纪后开始衰退,至二叠纪末期完全绝迹[4][10],前后在地球上生存了3.1多亿年[6]。关于三叶虫灭绝的原因并无一致观点,已知的猜测有海洋缺氧、全球变冷、火山喷发等[11][12][13]
三叶虫全部为海生动物,生活在古生代海洋的正常浅海环境中[4][10],生活适应性很强,可以在浅海底栖爬行,可半游泳生活,也习惯于钻在泥沙中或在远洋中漂浮生活[6]。主要以浮游动物为食[7],每一个体的发育过程都是经多次脱壳的方式来展现[14],遇到危险时身体能够卷曲成球形,并迅速跌落或潜伏海底逃避敌人的进攻[1][15]三叶虫形成化石的主要部分为其背甲,外形多为卵形或椭圆形[9],成虫大小不一,身长在2毫米~90厘米之间,是最有代表性的远古动物[6]
三叶虫化石是古生代遗留最丰富的化石之一[16],可用来探索不同生物之间的演化差异,分析古地理环境以及划分和对比早古生代地层[17][18]中国是拥有三叶虫化石最多的国家之一[19],1956年,中国发行古生物邮票,其中一枚为万蒿山三叶虫[20]

命名

中国最早关于三叶虫的记录是《石雅》中所提到的“蝙蝠石”,在明朝崇祯年间发现于泰安大汶口,其外形似蝙蝠展翅,故被命名为“蝙蝠石”。国外的最早记录可以追溯到1698年,鲁德将一头部长有三个圆瘤的化石命名为“三瘤虫”。1771年,地质学家瓦尔(Walch)根据该类化石的形态特征,即身体从纵、横两方面来看都可以分成三部分:纵向上分为头部、胸部和尾部;横向上分为中轴及其两肋侧叶,故给出了一个形象的名称“三叶虫[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