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石

三叶虫化石
燕子石,又名蝙蝠石,学名三叶虫化石。它形成于古生代寒武纪后期,距今约有5亿年的历史。它是中国稀有的古生物化石之一。三叶虫,是当时生长在海水中的一种节肢动物。它的繁衍过程,从寒武纪开始,经过奥陶纪志留纪、至泥盆纪已全部绝迹。在这段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大批三叶虫尸体的软组织腐化后,亮质的外骨骼,由于地壳的变动,形成化石,由于其形态颇似正在飞翔的小燕子,故称之为燕子石。[3]
燕子石色多黄绿,间或紫褐色岩性属薄层钙质泥岩泥灰岩。化石部分微黄,略凸起于石面。该石常被用来制作画屏,也用于制作烟盒笔筒等器皿。从明、清时期起也用于制砚。虽纹饰美观,毋需精工细雕,但因硬度偏低(2~3),发墨慢,不是优质砚石,仅宜收藏观赏。[4]

历史沿革

燕子石亦称蝙蝠石、蚕峨石,实为三叶虫化石[1]因其化石虫体形如飞燕,故称燕子石。[5]
早在寒武纪(五亿七千万年前),泰沂山区的莱芜、沂源费县等地域正处在浩瀚无坦的大海中,到奥陶纪(四亿年前),[1]海洋生物中60%是三叶虫,由于鹦鹉的大量蚕食,至志留纪以后逐渐衰亡,后又因地球气候等条件的变化,到二叠纪末(二亿多年前)就完全灭绝了。[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