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

输血
输血是一种支持性与替代性治疗方法,通过输注不同的血液成分可以补充血容量、改善微循环和凝血功能、增加携氧能力、提高血浆蛋白、增进机体免疫力。主要用于急性大量失血、严重贫血、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常见的输血的血液成分包括血细胞、血浆和血浆蛋白成分。[1][2]

适应证

  • 1.急性大量失血
  • 根据失血量、速度和患者的全身情况来决定补充的血容量和血制品种类。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原卫生部)制定的输血指南建议:血红蛋白(Hb)>100g/L可以不输血;Hb<70g/L,应该考虑输血;Hb在70~100g/L时,根据患者的贫血程度、有无代谢率增高、心肺代偿功能及年龄等因素来考虑是否输血。
  • 2..慢性贫血
  • 慢性贫血患者病程较长,多数都建立了代偿机制,能够耐受较低水平的血红蛋白。因此,慢性贫血患者的治疗应寻找病因,针对病因进行治疗,有缺氧症状者可以考虑输血。其适应证为:①血红蛋白<60g/L,且伴有明显缺氧症状者;②贫血严重,但又需要手术的患者或者待产孕妇。
  • 3..凝血功能障碍
  • 凝血功能障碍主要由于血小板数目减少、血小板功能障碍及凝血因子异常导致。临床上一般根据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等实验室检查结果给予相应的成分输血。如补充纤维蛋白原或冷沉淀可用于纤维蛋白原缺乏;新鲜冰冻血浆输注和冷沉淀输注可以预防和治疗因凝血功能异常所致的出血。
  • 4..重症感染
  • 严重脓毒血症和化学治疗后的难治性感染,常规治疗效果不佳时可考虑输注浓缩白细胞。输注时需注意输注白细胞所引起的不良反应。
  • 5.低蛋白血症
  • 输注白蛋白可治疗因慢性失血、烧伤、严重脓毒血症等导致的低蛋白血症。

输血前准备

  • 1.对供血者采血前要做好严格筛查,阻断可能存在的疾病传播隐患,保证血液及血制品质量,切断一切可能的污染环节,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 2.输血前必须进行血型鉴定,包括ABO血型和Rh血型鉴定。经鉴定没有问题后才可以进行交叉配血,如浓缩红细胞、洗涤红细胞、浓缩白细胞、浓缩血小板等,都应做交叉配血试验。输注血浆时应做次侧配血试验。
  • 3.输血前须认真核对患者和供血者姓名、血型和交叉配血单。检查输血袋是否有渗漏,血液颜色是否有异常及保存时间。不向血液内加入任何其他药物和溶液,以免发生溶血或凝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