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赤霉烯酮

从赤霉病玉米中分离得到的菌种
玉米赤霉烯[tóng](Zearalenone,ZEN)又称为F-2毒素,主要是由禾谷镰刀菌尖孢镰刀菌木贼镰刀菌、雪腐镰刀菌等菌种产生的有毒代谢产物,主要存在于易受到真菌污染的玉米、小麦、高粱、大米等谷物中。[2]此毒素是从有赤霉病的玉米中首次分离得到,因此而命名。后来研究发现禾谷镰刀菌,粉红镰刀菌、窜珠镰刀菌、三线镰刀菌等多种镰刀菌也能产生这种毒素。[1]
玉米赤霉烯酮是一种酚的二羟基苯酸的内酯结构,不溶于水、二硫化碳四氯化碳,溶于碱性水溶液乙醚、苯、氯仿二氯甲烷乙酸乙酯和酸类,微溶于石油醚。目前,玉米赤霉烯酮的检测方法有液相色谱、气相色谱和液质联用等。[1]
玉米赤霉烯酮具有非类固醇雌激素作用,可引起雌性畜禽的雌性激素综合征。摄入ZEN的动物,其生长、发育及生殖系统都会因雌激素水平高而受到影响。在所有动物中,猪对ZEN最为敏感。ZEN及其衍生物在结构上与内源性雌激素相似,所以它们可以与雌激素受体进行特异性结合,从而诱发一系列的生殖毒性和致畸作用。此外ZEN在体内还具有氧化毒性,引起脂质过氧化,抑制DNA和某些mRNA的合成,从而对肝脏和肾脏造成损伤。[3]

基本概况

玉米赤霉烯酮其产毒菌主要是镰刀菌(Fusarium)的菌侏,如禾谷镰刀菌(F.graminearum)和三线镰刀菌(F.tricinctum)。玉米赤霉烯酮主要污染玉米、小麦、大米、大麦、小米和燕麦等谷物。其中玉米的阳性检出率为45%,最高含毒量可达到2909mg/kg;小麦的检出率为20%,含毒量为0.364~11.05mg/kg。玉米赤霉烯酮的耐热性较强,110℃下处理1h才被完全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