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沆

高丽前期文臣
崔沆(972年-1024年)是高丽王朝前期的大臣,本贯庆州崔氏。他是崔彦㧑的孙子,年仅二十岁就在科举考试中登甲科。成宗爱其才,[zhuó]授右拾遗知制[gào],累迁内史舍人穆宗在位时,崔沆负责主持科举考试,选拔出了许多名士。穆宗对他尤为倚重,政事无论大小必与之商议,转吏部侍郎、中枢院使。穆宗病重时,金致阳图谋不轨。崔沆与蔡忠顺定计,迎立显宗。显宗即位后,拜崔沆为翰林学士、承旨、左散骑常侍。在任期间,恢复了被成宗废止三十余年的八关会。 1011年,崔沆迁吏部尚书、参知政事,监修国史。1015年,拜内史侍郎平章事。1019年,赐推忠尽节卫社功臣号。翌年,授检校太傅、守门下侍郎、同内史门下平章事、清河县开国子,食邑五百户,加守正功臣号。崔沆不喜欢当官,且为官清廉,年未及七十岁就请求辞官致仕,显宗多次不同意。性格聪颖而沉默寡言,又笃信佛教。 1024年病卒,显宗非常哀悼,谥节义,赠[]绢三百匹、布五百匹、米麦各一千石,其子有孚以父遗命,固辞不受。后来其牌位配享显宗庙庭。德宗二年赠正匡。靖宗加赠侍中。文宗二十一年,又加赠守太师中书令。 崔沆是高丽初期的文官,曾在科举考试中获得最高分。他在政治上表现出清廉和才干,被穆宗和显宗所倚重。他恢复了被废止三十余年的八关会,也阻止了金致阳的篡位阴谋。崔沆在官场上不喜欢当官,且为官清廉,深受显宗的赏识和哀悼。他的贡献和品德被后人所称赞,被赠予多个荣誉称号。

人物生平

崔沆(972年—1024年),高丽王朝前期大臣。字 内融庆州人,是高丽初期名臣崔彦撝之孙。淳化二年(991年)闰二月在科举考试中甲科及第,年方二十。高丽成宗嘉奖其才,擢授右拾遗、知制诰高丽穆宗时,获任知贡举,穆宗对他非常倚重,政事不分大小,都会与崔沆商议,他在穆宗朝历任吏部侍郎、中枢院使[1]
统和二十七年(1009年)正月,穆宗病重,遗命传位大良院君王询,崔沆与蔡忠顺参与定策。[2]二月西北面都巡检使康兆领兵入京,废黜穆宗,拥立王询,是为高丽显宗。崔沆面见康兆时说:“古有如此事乎?”[3]康兆不回答。后来崔沆被康兆从穆宗身边召回,任命为翰林学士承旨、左散骑常侍。同年七月,显宗下教称:“王者父事三老,兄事五更,所以籍贤辅德也。朕少值闵凶,未闻义训,仰遵古典,思得其人。具官崔沆,明识高才,谅绝[chái]等,可授政堂文学,以为寡人师傅。”崔沆遂负责教授显宗学问,并在他的请求下恢复了成宗时废除的八关会。[1]
统和三十年(1012年)二月,崔沆升任吏部尚书参知政事,翌年九月监修国史。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十一月,迁内史侍郎平章事天禧四年(1020年)赐推忠尽节卫社功臣号,天禧五年(1021年)擢为检校太傅守门下侍郎同内史门下平章事清河县开国子,食邑五百户,加守正功臣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