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珊·朗格

符号论美学代表人物之一
苏珊·朗格(Susanne K.Langer,1895—1982),德裔美国人,哲学家、符号论美学代表人物之一,先后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大学等校任教,主要著作有《哲学新解》(1942年)《情感与形式》(1953年)《艺术问题》等。[1]
关于符号学朗格认为,艺术是一种“表现性形式”,也是一种“情感的‘图式符号’”,这种“形式”和“情感”与个体生命息息相关。更精确地说,朗格所说的艺术符号只是一种类符号,“表现性形式”这一范畴表明艺术作为符号不同于语言作为符号的独特性,它是朗格美学思想的核心。其艺术哲学全面继承、发展和完善了卡西尔的符号论,使符号论美学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达到鼎盛。朗格在《艺术问题》中提出艺术应当表现“生命的逻辑形式”,并将这种生命形式的基本特点概括为有机性、运动性、节奏性和不断成长性,进而认为艺术创造应当把握这些特征、自觉运用艺术直觉捕捉艺术形式与生命的逻辑形式之间的“象征性联系”,创造出“与情感和生命的形式相一致”的“有意味的形式”,即幻象符号。[1][2][3]

简介

苏珊·朗格(1895—1982)美国符号论美学家,E·卡西尔的门徒,以后曾在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大学任教。在拉德克利夫学院获得了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她毕业后留校担任助教十五年,后赴哥伦比亚大学等高等学府任教,在康涅狄格女子学院担任教授及研究员。她凭借早年编写的《符号逻辑导论》在学术圈获得了较高地位。

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