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文治

中国教育家、文学家
唐文治(1865年12月3日-1954年4月),[1]字颖侯,又号蔚芝,晚号茹经,江苏省太仓镇(今江苏省太仓市)人,[2]清末进士,中国近代高等工程教育的开拓者和先驱、国学大师、教育家[3][4]
唐文治16岁入州学,17岁师从太仓理学名家王紫翔,18岁中举,[5]21岁进入江阴南菁书院,师从东南经学大师黄元和王先谦光绪十八年(1892年)中壬辰科进士,同年五月,以主事分部学习,任户部江西司主事。其后还担任过总理衙门章京,外务部[què]算司主事,商部右丞、左丞、左侍郎,农工商部署理尚书等。[1]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12月),唐文治母亲病逝后他返乡丁忧,从此退出政坛并决心教育救国,次年9月他担任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监督(上海交通大学校长),[5]后又担任邮传部高等商船学堂(现大连海事大学上海海事大学前身)的监督(校长)。[2]1920年11月,唐文治辞去交通大学校长职务,[5]后在无锡创办无锡国学专修馆并任馆长长达30年。[1]1946年6月,唐文治与张元济、陈叔通等10人联名致函国民党当局,要求释放被捕的交通大学等校的爱国进步学生。解放后,唐文治出任中国文学院(即无锡国学专修学校)院长,受到上海市市长陈毅的礼遇,被尊为“上海十老”之一。1954年4月,唐文治在上海病逝,享年90岁。[5]
唐文治是中国早期高举道德教育旗帜的高等工程教育开拓者,他在任交大校长的14年里,坚持把人品道德放在培养人才的首位,[5]开创了以工为主、工管结合和教学上工文并重的高等教育先例,对中国高等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6]同时作为国学大师,唐文治对中国古籍研究造诣尤深,他的著作有《茹经堂全书》、4册45卷的《茹经堂文集》、6册的《十三经读本》等。[5]    

人物生平

1865年12月3日(清同治四年农历十月十六日),唐文治生于江苏省太仓直隶州镇洋县(今属江苏省太仓市)岳王市陆氏宅第静观堂。祖父唐学韩为他取名“治”,寓意“通经治国”,取字“颖侯”,寓意“聪敏颖慧”,取号“蔚芝”,寓意“德馨芝兰”。[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