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克塽

明郑政权延平王
郑克[shuǎng](1670年8月13日—1707年9月22日),幼名秦,字实弘,号晦堂,福建南安人,郑经次子,袭封南明延平王爵位[1][2]
郑克塽出身于割据台湾的郑氏家庭,祖父郑成功被封为南明延平王,父亲郑经是郑成功长子。康熙二十年正月二十八日(1681年3月17日),郑经逝世,长子郑克臧监国。郑经的母亲董氏认为郑克臧并非郑氏血脉,以此为由与权臣冯锡范合谋将其缢杀[a],拥立年仅十二岁的郑克塽为延平王。同年六月,在清廷时任闽浙总督姚启圣的力主之下,清廷任命施琅福建水师提督,决定统一台湾。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郑克塽派员与清廷联络,请求台湾作为外藩向清朝朝贡,未果。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六月,清军攻取澎湖列岛。同年七月,在下属刘国轩、冯锡范的的建议下,郑克塽决定投降清朝,并愿意离开台湾,返回大陆。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十二月,郑克塽到达北京,康熙帝授其为汉军公,隶属汉军正红旗[b]。此后,郑克塽一直生活在北京。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郑克塽逝世,终年三十七岁。[1][2][3]
郑克塽采取了屯田、奖励农耕、收回海外贸易权等措施,积极开展海外互市,使台湾的社会经济状况大大好转。[4]清代人物传稿》认为,郑克塽在关键时刻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使台湾回归祖国。学者徐扬杰认为,郑克塽顺应了历史潮流,对促进祖国统一事业和台湾发展具有一定的贡献。[1][5]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