爵位

对有血缘关系的亲族和功臣授予的一种称号
爵位又叫爵,是中国古代帝王对有血缘关系的亲族和功臣授予的一种称号,是社会地位高低和享受物质利益多少的标志,一般依据血缘关系的亲疏或功劳的大小授予不同的爵位。[1]西方国家也有爵位之称。[2]
爵是青铜所制的古代酒器,最早出现于夏朝晚期,盛行于商周时期。在国君的酒宴上,根据身份和职位的高低,爵的形制和组合也不一样,等级森严。等级越低,爵放置的位置离国君就越远;等级越高,爵放置的位置离国君就越近。这个放置爵的位置就叫“爵位”。由此,“爵位”渐渐成为封号的称谓。[3]
中国历史上,各朝代晋升爵位的方式有所不同,如商、周时期,封爵就是分封诸侯,爵称同时也是官称;春秋战国时期,封爵制度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少国家改变了按血缘关系封爵的做法,主要依据对国家的贡献与功劳的大小来授予爵位;秦朝时,爵位的晋升主要有军功拜爵、纳粟拜爵、捕盗授爵、积劳得爵、特定赐爵等途径。[4][1]西方的爵位有公爵、侯爵、伯爵、子爵和男爵等,其根据能否传递给后代,分为世袭贵爵和终身贵爵两种,前者死后可以由长子继承,后者仅限本人活着时担任。[2]

明朝以前

周代以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