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山战役

抗美援朝的一场战役
白马山战役(韩文:백마고지전투,英文:Battle of Whitehorse Hill)是1952年10月6日至15日在江原道铁原附近进行的一场为期10天的战役,交战双方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114师和韩国陆军第9步兵师。由于志愿军作战计划事先被泄漏,韩国陆军第9师在及时准备与美国空军和炮兵支援下,作了大量炮火及兵力准备,迫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依次投入4个团的兵力,营级攻防战斗逐步升高,最终投入军级规模的战役。白马山战役历时9个昼夜,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在付出了重大伤亡代价后,反击法军驻守的281.2高地(联合国军称箭头山)失利,反击韩军驻守的394.8高地(联合国军称白马山或391高地)久战不决,最后被迫撤出战斗。[1][2][3][4]
白马山战役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一次试探性攻击,白马山韩军伤亡2.5万,中国人民志愿军伤亡约7000人。中国人民志愿军在随后进行的更大规模的“上甘岭战役”(英文:Battle of Triangle Hill)中获胜。[4]

战役背景

白马山位于铁原西北10公里的药山洞地区,由西北走向东南,长约3公里,由一群以394.8高地为主的山岭组成,主要高地是394.8高地和281.2高地,这也是韩军第9师据守的主阵地,与第38军项里北山阵地相对峙。山顶树林茂密,山下有驿谷川。山的东面是一望无际的铁原平原,南面是经高台山和宝盖岭通往汉城的联合国军主要军事补给线,可直达联合国军的重要兵站基地铁原。由于该高地山势形同卧马,故得名“白马山”。白马山的地理位置使它注定成为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一个焦点。对于联合国军来说,白马山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如果丢失了这个高地,美第9军就只能撤到驿川谷以南的另一个高地上,而且将无法利用这片地区的交通网。相反,中朝军队的进攻和侦察活动却能更进一步地向联合国军防御纵深渗透和发展。正因为如此,联合国军在这块不起眼儿的山头上花费了很大功夫,特别是1951年秋季攻势,联合国军从第42军手中重新夺回阵地后,便构筑了坚固的工事、坑道和钢筋混凝土地堡群,埋设地雷、设置障碍,拉起了一道道铁丝网,再加之美军飞机、坦克和后方的强大炮火支援,使第42军在反击时吃了大亏,付出伤亡423人的代价,仅歼敌30余人,韩军自诩白马山是“钢铁阵地”。
38军和42军换防后,志愿军总部把眼睛瞄向了白马山。这回负责夺取白马山的38军,素以打硬仗、恶仗著称,并有“万岁军”的荣誉称号,该军不仅是四野的三大主力之一,也是号称“天下第一纵”和“林彪的三只虎”之一,它的老底子是彭德怀平江起义的三军团的一部,是彭德怀亲手培育的富有光荣传统的部队,而且又刚刚更换了苏式装备。新任38军军长江拥辉更是一位德才兼备、军政兼优的指挥员,他于1952年8月接替升任西海岸防御指挥部副司令的梁兴初,担任38军代理军长。[5][6]在1950年11月到12月的第二次战役时,江拥辉作为38军副军长[7][8],与军长梁兴初等首长一起,领导了该军的作战行动,在战役中,他曾率114师主动出击,攻占了风章洞等地,并分割包围了美第25师、第2师及伪军第1师各一部,与112师和113师一起,堵住了美军的退路,保证了整个西线作战的胜利。[9]第二次战役结束时,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亲自在嘉奖电文里加上“中国人民志愿军万岁!38军万岁!”。这就是38军“万岁军”称号的由来。[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