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镜

现存最古的韵图
《韵镜》是现存最早的两部等韵书之一(另一部为《七音略》)。《韵镜》是现存最古的韵图,作者不详,推测成书于五代时期。北宋时因避宋太祖祖父名讳而改名《韵鉴》。南宋张麟之校正刊行(初刊1161年、第二刊1197年、第三刊1203年)。传入日本后受日本学者详细研究,产生所谓“韵镜学”。南宋张麟之《韵镜序》说该书原名叫《指微韵镜》。南宋郑樵《通志·七音略序》说:“臣初得《七音韵鉴》,一唱而三叹!”张麟之《韵镜序作》又说:“旧以翼祖讳‘敬’,故为《韵鉴》。今迁祧庙,复从本名。”
汉语音韵学研究一般将《韵镜》视作晚期中古汉语(10至12世纪)音韵的精确反映,其体例本身就代表着这一时期中国人对自身语言的认识的一次飞跃,据悉这受到了隋唐时期传入中国的梵语音韵论述和悉昙文曼[]罗作品的影响。

内容介绍

全书共分43个图。每个图前头有“内(外)转第××开(合)”字样(见图[《韵镜》内转第一开])。韵目用 206韵, 说明当时音系离《广韵》和它的派生体系不远,可以归并, 不用删改。只有蒸登职德放在全书最后。推测它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职德韵在闽南、客家两种方言里收[t],客家方言蒸登也收[n],跟正统《切韵》音和粤方言收[]、[k]的不同。所以提出来放在最后。韵镜基本遵从广韵体系,将广韵二百零六韵分为十六摄,根据韵头的差异(等呼)分为四十三转:通摄(4转)、江摄(1转)、止摄(7转)、遇摄(2转)、蟹摄(4转)、臻摄(4转)、山摄(4转)、效摄(2转)、果摄(2转)、假摄(2转)、宕摄(2转)、梗摄(4转)、流摄(2转)、深摄(1转)、咸摄(3转)、曾摄(2转)。每张图根据转与呼命名为“内转第一开”等。横轴根据声母分为七音,又根据清浊各分为四类。纵轴依广韵韵目及四等安排。表中每格填以广韵中音节的代表字,不存在的音节以圈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