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勣

隋末唐初重要将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594年—669年[1][2]),原姓徐,名世勣,字[mào]唐高祖赐姓李,为避唐太宗李世民讳,称李勣。
李勣出身名门望族,系高平北祖上房徐氏,早年投身瓦岗军,后随李密归降大唐,历经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隋末唐初重要将领,唐代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3][4]
隋开皇十四年(594年),李勣出生于曹州离狐(今山东菏泽东明县)的一个富裕家庭,后举家迁居至滑州卫南客居卫南(今河南滑县东)。大业七年(611年),李勣投靠在瓦岗寨反隋义军首领翟让,建言献策,帮助瓦岗军发展壮大。在李密领导瓦岗军后,李勣助他与宇文化及王世充等开战。[3]唐武德元年(618年),李勣随李密降唐,被唐高祖李渊赐姓李,封为上柱国、莱国公。[4]武德三年(620年)起,李勣跟随秦王李世民征伐刘武周窦建德徐圆朗刘黑闼[liú hēi tà]等反唐势力,屡立战功。李世民即位后,李世勣被封为并州都督贞观七年(633年)升任金紫光禄大夫。贞观十一年(637年),李勣改封英国公,世袭蕲[qí]州刺史,遥领太子左卫率。[3][4]贞观十五年(641年),李勣入朝担任兵部尚书。李世民执政时期,李勣与李靖一起灭掉东突厥、助晋王李治治理并州(今山西太原)、随驾出征高句丽,于贞观十七年(643年)被列入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之后又被唐太宗选作托孤大臣。唐高宗即位后,对李勣信任有加,[zhuó]升他为洛州刺史,加封开府仪同三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职),参议执掌机要事务;不久升任尚书左仆射。永徽六年(655年),在唐高宗改立皇后时,李勣予以支持,并于总章元年(668年)指挥军队伐灭高句丽。[3][4]总章二年(669年),李勣升任太子太师,并在同年十二月病逝,终年七十六岁(《新唐书》认为李勣享年八十六岁[4]),被允随葬昭陵,追赠为太尉扬州大都督,追谥为“贞武”。[2][3][5][6]
旧唐书》中认为,李勣白首平戎、志怀忠义,和李靖一起为凌烟阁臣之最,是贤明之人。[3]《新唐书》认为,李勣的确善于用兵,唐太宗因为他的忠义托孤于他,唐高宗即位后对他也非常信任,而他为了避祸在唐高宗易后时“一言而丧邦”,最终,武氏差点毁掉了李唐基业,他自己也因为孙子叛乱被掘冢暴骨。[4]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认为,李勣是唐太宗手下的名将,但“视利以为归”“始终一狡贼而已”。[7]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认为,李勣颇有志节,但于唐高宗废后一事上,刚方不足,有负唐太宗之托。[8]李勣兼通医学,曾参与编纂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唐本草》,并自撰《脉经》一卷,今已佚。[9][10]

人物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