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己

明朝时期医学家
薛己(1487~1559),字新甫,号立斋吴郡(今江苏苏州市)人。父薛铠,字良武,府学诸生,弘治中以明医征为太医院医士,以子已故赠院使。治疾多奇中,以儿科及外科见长。薛氏得家传,原为疡医,后以内科擅名。

人物经历

父薛[kǎi]曾为太医院医士,薛己自幼继承家训,精研医术,兼通内、外、妇、儿各科,名著一时。正德元年(1506)补为太医院院士,九年提为御医,十四年授南京太医院院判嘉靖九年以奉政大夫南京太医院院使致仕归里。薛己治学极为刻苦,论著很多,除自著的《外科枢要》、《内科摘要》、《女科撮要》、《疠疡机要》、《正体类要》、《口齿类要》之外,还有许多校订书,薛己校订书的特点,选注名著,附以己见,如他校订有《妇人良方大全》、《小儿药证直诀》、《明医杂著》、《外科精要》等数十种。这些校本中不少附有医案,以临床验证来说理法方药依据。学术思想受张元素李杲钱乙等影响最大。薛己以外科见长。
薛己,字新甫,号立斋,明代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约生活于公元1486~1558年。家为世医,其父薛铠亦为当时名医。薛己年幼时继承家学,从其父学医业,是一位临床大家。于内、外、妇、儿、口齿、骨伤诸科,无不擅长,且在学术上能旁通诸家,可谓博学多才。在正德年间(1506~1521年),被选为御医,选拔南京院判。正德元年(1506年),补为太医院院士。正德十三年(1518年),兴王[yòu]进京朝拜,明武宗特派薛己至湖广安陆州(今钟祥市)入兴王府。正德十六年(1521年),随嘉靖皇帝(明世宗朱厚[cōng],朱杬之子)入京。嘉靖(1522~1566)年,又任太医院使。嘉靖七年(1528年),皇太后蒋氏有消渴之状,薛己以凉瓜(苦瓜)、山药等配伍入药,辅以玉竹、葛根煎之,尽收奇效。帝大悦,为其母加尊号慈仁。感睿宗(兴王)知遇,其众多弟子至安陆州遍植苦瓜、葛根等物。
当时,丹溪之学盛行,医家多重视寒凉降火,克伐生气,产生流弊。针对这种情况,薛氏根据前人的经验及自己的潜心研究,自立一家之言,融东垣脾胃之说及王冰钱乙肾命水火之说于一炉,重视先后二天的辨证,治疗用药倡导温补,对后世温补学派的产生与形成,颇有启发。著有《内科摘要》、《外科发挥》、《外科枢要》、《外科心法》、《外科经验方》、《[]疡机要》、《女科撮要》、《保婴金镜录》、《口齿类要》、《正体类要》、《本草约言》等,并对其父薛铠的著作《保婴摄要》、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王纶的《明医杂著》、陈文中的《小儿痘疹方论》等加以注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