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乙

宋朝历史人物
钱乙(公元1032~1113年),字仲阳,北宋末年东平郡(今山东郓城县)人。[1]钱乙原籍为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为五代时吴越王钱缪亲属之后,[2]享年82岁,是中国宋代著名的儿科医家。曾因治愈皇亲国戚的小孩的疾病,声誉卓著,被授予翰林医学士,曾任太医丞。[1]
据《宋史·钱仲阳传》记载,钱乙3岁丧母,父亲钱[hào]擅长针灸,后因出游不知所踪,故被其姑母一家收养。钱乙自幼随姑父行医,精通本草。钱乙根据小儿体质的特殊性,自创了最早的儿科用药六味地黄丸,并改良了金匮肾气丸,主治小儿先天不足;[3]还制成了小儿出痘疹时用的升麻葛根汤、治心热的导赤散、治气急喘嗽的泻白散、治肺寒咳嗽的百部丸、治寄生虫病的安虫散等。钱乙最初以治疗小儿疾病闻名,继承了重治未病,兼治已病的中医传统,此外也精通内科、外科及妇科等科别的疾病,诊视精准且用药准确。[4]
钱乙平生注意研究方药,于本草尤[suì],并多识物理,喜欢气象,诸书无不涉猎。钱乙著作很多,有《伤寒论指微》5卷,《婴孺论》百篇,皆已散失,只留存下来《小儿药证直诀》3卷。《小儿药证直诀》是由其学生阎季忠搜集钱乙生前论述、方剂编辑而成,上卷论脉法治法,中卷为医案,下卷为方剂,较全面地论述了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五脏辨证及小儿常见疾病论治方法,还记载了120多首方剂,是中国留存的第一本以原本形式保存下来的儿科著作,[5]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儿科专著。《四库全书目录提要》称钱乙的书为“幼科之鼻祖,后人得其绪论,往往有回生之功”。[1]

人物生平

钱乙,字仲阳。生于公元1032年,卒于公元1113年,他本来和吴越王钱俶有宗属关系,祖籍浙江钱塘,后祖父北迁,遂为东平郓州(今山东东平县)人。[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