蒺藜

植物纲牻牛儿苗目的植物
[][]学名Tribulus terrestris L.[2]),别称白蒺藜、旁通、屈人[1],是蒺藜科Zygophyllaceae)、蒺藜属Tribulus)的植物[6][7]。蒺藜在世界范围内广有分布,主要分布在地中海地区,亚洲西南部和非洲东北部地区,非洲南部地区,澳洲地区,北美南部以及东亚地区;在中国分布广泛,主产河南河北山东安徽江苏[3][4]。常生于沙地、荒地、山坡、田野、路旁及河边草丛、居民点附近[5]
蒺藜为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8],多分枝,全株有柔毛。羽状复叶互生或对生,小叶3-8对,呈矩圆形或斜短圆形;基部常偏斜,有托叶。花单生于叶腋,萼片5个;花瓣5个,花瓣黄色,早落;雄蕊10个,5长5短;子房上位,柱头5裂。果五角形,成熟时果瓣斧形,两端有硬尖刺一对[9][10][11]。花期5-8月,果期6-9月[9]
蒺藜是中国最早应用的中药之一,在中国具有悠久的药用历史,其果实、花、根等均可作为药用部位,素有“草中名药”之称[2][12][13]。同时以蒺藜提取物为主要成分的运动保健营养品、皮肤病药物和化妆品,都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12]。但蒺藜也有一定害处,因其果实较多,尖刺硬,对人畜危害较大。除与作物争水肥与空间外,易刺伤牲畜,果实混入羊毛中,影响绒毛质量[14]

药用记载

蒺藜茎叶又名蒺藜苗,始载于《本草纲目》,别名蒺藜蔓,是中国最早应用的中药之一,在中国具有悠久的药用历史,其果实、花、根等也均可作为药用部位,素有“草中名药”之称。在公元一、二世纪的《神农本草经》中就收载为上品,陶弘景描述道:“多生道上,而叶布地,子有刺,状如菱而小,长安最饶......”即指本品而言。其后代本草亦均有记载。《本经》《药性论》《别录》《雷公炮制药性解》《本草经解》《本草汇言》等古代药学著作中也谈到了蒺藜的性味归经、用药忌宜。另外还有很多验方流传:如祛风清热的蝉衣蒺藜汤、拨云退职丸就与修正药业明目蒺藜丸三精明目蒺藜丸有相同之处[2][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