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魏

十六国时期汉人冉闵所建政权
冉魏(350年-352年),国号“大魏”,是十六国时期由汉人冉闵建立的政权,史称“冉魏”。[1]
后赵太祖石虎去世后,后赵陷入皇位之争的混乱中,石虎养子冉闵(时称石闵)在混乱之中掌握后赵大权,招致后赵皇帝的忌惮和讨伐。[1]后赵太宁二年(350年),冉闵借谶言将后赵国号改为卫,石姓改为李,改元青龙。同年,冉闵废杀后赵皇帝石鉴,自立为帝,恢复原姓“冉”,国号称“魏”,建都邺城,建元永兴。[1][2][3]
在冉魏建国的两年内和前燕军队、后赵新兴王石[zhī]军队多次交战,各有胜负。最终冉闵在和前燕在魏昌(今河北省无极县西)会战中中计大败,奔逃中马死被俘,冉闵被送往龙城(今辽宁省朝阳县)后斩杀于遏陉山。前燕乘胜攻占邺城,冉魏灭亡。[1]
冉魏建立初期所辖疆域为原后赵司隶部(魏尹、广平郡)、洛州冀州赵都、中山、常山、章武、渤海五都)、徐州豫州荆州扬州等地,后在与前燕、襄国的战争中不断丢失领土直至灭亡。其行政区划分州郡县3级,所辖共8州,各州治所、所辖县继承后赵[4]冉闵在执政期间重视恢复儒学传统文化,恢复九品中正制,重用儒学世家的子弟。[5]但因连年战争与徙民政策,冉魏经济受到重创,农业生产难以恢复。[6]此外,冉魏迁少数民族回原地,致使民族矛盾加深的同时,还使得中原地区的经济再受重创。[5]

国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