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

管理学、组织行为学应用的理论
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Human Relations Theory),是强调社会和心理因素对人的行为的影响的一种管理理论,创始于20世纪20年代行为科学家乔治·埃尔顿·梅奥(George E. Mayo,1880-1949)进行的霍桑试验。[1][2]理论主要包括职工是“社会人”、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新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职工的满意度三个方面。[2]
在20世纪初,由于科学管理理论只将人视为经济动物并忽视了人的社会和心理需求,导致工人不满和劳资关系紧张,在此基础上,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对更有效的管理理论和方法的需求增加,促进了行为科学理论的快速发展。[3]在1933年的《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一书中,梅奥阐述了人际关系理论的主要思想。[1]理论核心思想强调了工作环境中社会和心理因素对员工行为的影响,主张满足员工的非物质需求(如认同感、归属感、安全感、尊重感等)比物质条件更为重要。该理论认为,个体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动机深刻影响其行为,员工倾向于在正式组织之外建立非正式社会组织,以实施自己的行为守则和规范。[4]
在西方管理学史上,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第一次将管理研究重点从重视物的因素转向重视人的因素,不仅在理论上为现代行为科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管理实践带来了重大影响。[2]此外,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也有自身的局限性和片面性:过分强调社会人而否定经济人假设;过分强调非正式组织的作用;过分否定经济报酬、工作条件、外部监督的影响。[1]

学说诞生

与此同时,人的积极性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和作用逐渐在生产实践中显示出来,并引起了许多企业管理学者和实业家的重视,但是对其进行专门的、系统的研究,进而形成一种较为完整的全新的管理理论则始于20世纪2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梅奥等人所继续进行的著名的霍桑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