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祭

山西地区人民吊唁死者的日子
吊祭是吊唁死者的日子,山西各地一般都在出殡前一天,俗称“开悼”或“开吊”。开悼时架设灵棚,将棺木移置灵棚之中。名为“移灵”。隆重丧事在灵棚前要搭牌坊。灵棚内悬幔帐或帘,后面停棺,前面为堂,灵堂中摆有供桌,桌上供灵花,陈列牌位和祭器、祭品,悬挂死者遗像。两侧摆各式纸扎和陪葬品,如童男童女、金银二斗、金银二山、摇钱树、聚宝盆、引路菩萨、打道鬼、方相以及挽联、挽幛、花圈等。开吊后,亲友来吊丧,统按照“死者为大”的规矩,上香跪拜。沁县一带称“跪草”,曲沃等地称“跪灵”,闻喜一带则称之为“坐草守灵”。

古代丧礼形式

古代丧礼中,外来亲友对死者的哀悼有吊、奠、[](fu付)三种形式。讲究奠用香烛、酒果;赙用钱帛、金币;奠后再烧纸,则为吊。山西民间于此变通颇多:平定一带吊丧时奠而不吊,有的用猪头、鸡和面鱼,名为“三牲”;有的用20多个面饼,名为“蒸炉食”;如赙,则用现金,姻家再加酒食,称为“上祭礼”。闻喜等地吊丧时奠、赙两兼,一般亲友至少为大馍两个,每个重2.5市斤;至亲奠品除挽、宴席、三牲、香烛外,还须有大馍80至120个。大馍可用现金代替,二者在奠品中的比例一般为三、七折或四、六折。兴县一带亲友助丧,称为“照什房”;至吊丧时,只以纸钱数张来吊,俗称“烧纸”;次日复来灵前一拜,叫做“道烦恼”。五寨等地,亲友吊丧一般纸不过三张。当地有“三张麻纸一骡驮”的俗语,意思是说烧化三张麻纸,所得的冥钱须一匹骡子来驮。吊丧者拿来麻纸后,要换成纸钱烧化,俗称“接纸”。
吊祭

管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