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纬线

在地球仪和地图上画出来的线
纬线是指经线和纬线,是人们为了在地球上确定位置和方向,在地球仪和地图上画出来的线。[1]
经纬线是伴随着人类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认识世界的范围越来越广而出现的。公元前344年,地理学家尼尔库斯画出了地球的一条纬线,这条线从直布罗陀海峡起,沿着托鲁斯和喜马拉雅山脉一直延伸到太平洋。多年后,担任亚历山大图书馆馆长的埃拉托色尼计算出地球的圆周是39690千米,并画了一张有7条经线和6条纬线的世界地图。公元120年,托勒密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在地图上绘制经纬度线网的概念,他把经纬线绘成简单的扇形并绘制出了“托勒密地图”。15世纪初,航海家亨利开始把“托勒密地图”付诸实践,但是,经过反复考察,却发现这幅地图并不实用。后来,随着计时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经纬度的测定才越来越精确。[2]
经线是通过南北极假设的直线,又叫子午线,它指示南北方向,所有的经线长度都相等。国际上规定,以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威治天文台的经线作为零度经线,叫本初子午线,这条线以东和以西各分为一百八十度,以东的称东经,以西的称西经。纬线是和经线垂直相交的、假设的横线,指示东西方向,并且都自成圆圈,其中最大的纬线圈叫赤道,越往两极,纬线圈越小。计算纬线的度数叫纬度。纬度从赤道算起,赤道是零度,到南北两极各分为九十度,赤道以北的叫北纬,以南的叫南纬。[3]

概念

地球仪上一条条纵横交错的线,这就是经纬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