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球仪

用于天文、航海的辅助仪器
天球仪即天球的模型,是一种用于航海、天文教学和普及天文知识的辅助仪器,人们利用它表述天球的各种坐标、天体的视运动以及求解一些实用天文问题。一般在一个圆球面上绘有全天88星座、低至五等星名、主要星云星团、古中国二十八宿及赤道黄道赤经圈和赤纬圈等几种天球坐标系刻度就制成天球。

制作历史

中国天球仪的制作始于元代,由西域天文学家扎马鲁丁元朝廷督造,球面上反映了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状况,属于原始的绘制方法。明万历年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华后,为向中国传授古希腊的地圆说,亲自制作天球仪,并著有《坤舆万国全图》。受其影响,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学者李之藻制成一架天球仪。约在崇祯三年(1630年),朝廷也制作了一架天球仪。这些天球仪上绘制了经纬网,扩充了我国此前的天球仪上只有27处观测点的纬度,包括了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的整个地球纬度,也弥补了我国此前不知经度的空白,并标注了五洲说,使当朝人能以了解西方天文大发现的新知识。
天球仪
继明之后,清初康熙皇帝敕命在朝的传教士会同一些朝廷官员制作了此件天球仪,球面的图像、刻度及相关的文字叙述等大体沿用利玛窦的绘制方法。这件仪器的制作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地圆说”理论在中国得到巩固,也反映了当时中国对世界天文知识的认识水平。清朝欧洲钟表传入中国,清代中叶的科学家齐彦槐模仿其结构,用发条作动力,制作出了自动运转报时报刻的计时仪器。在外部铜球上铸有各个星座。天球仪与铜壶滴漏一样,体现了中国古代利用天象计时的特点,但是,天球仪的制造已经受到欧洲钟表制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