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舆万国全图

收藏于南京博物院的世界地图
《坤舆万国全图》(英文名:Great Universal Geographic Map) , 又名万国全图、坤舆万国全图、万国图,是意大利人利玛窦于明万历年间合作绘制,并由明朝官员李之藻于万历三十年(1602年)刊行的世界地图[1]根据中国科学院的研究文献,《坤舆万国全图》一共有12个以上的版本。近代罗马大学汉学家德礼贤是研究利玛窦最重要的人物,他在1958年确认利玛窦地图共有3个版本,在不同年份和地点完成。[2]
《坤舆万国全图》长380cm,宽192cm。主图部分是椭圆形的世界地图,附图部分包括四个角的天文图和地理图,并有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自然资源,宗教信仰等配文。该图于明万三十年(1602年)在北京付印后,刻本在中国国内已经失传。利玛窦于1608年创作的“木刻墨印+彩色摹绘”的纸质本《坤舆万国全图》,在1922年被发现并入藏中国北京历史博物馆,1933-1936年间转藏于中国南京博物院[1]现有原刻本四幅,后摹本三幅,以及少量刻工私刻版和“清初刻板”,收藏于美、日等国家和地区的博物馆内。[2]
《坤舆万国全图》是国内现存最早的、也是唯一的一幅据刻本摹绘的世界地图。它以当时的西方世界地图为蓝本,改变了当时通行的将欧洲居于地图中央的格局,将亚洲东部放置在该图的中心,此举开创了中国绘制世界地图的先例,学者阙维民认为《坤舆万国全图》成为见证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瑰宝。[1]

历史背景

《坤舆万国全图》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明朝初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统一全国,开始了长达二百多年的明朝时期。在这一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政治的稳定,地图制作逐渐成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同时也成为中国地理学和地理信息的重要来源。[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