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王宫

戏曲经典曲目
《洛阳桥》又名《甩大辫》《叶含嫣》,戏剧大师田汉看了豫剧皇后陈素真此剧后改名《梵王宫》,早期豫剧的《洛阳桥》是以唱为主,后陈素真将此剧融入了诸多表演。蒲剧、秦腔,晋剧、北路梆子、河北梆子、川剧、滇剧等剧种中均有演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屡经整理改编,思想性、艺术性都有所提高,流传的范围也更为广泛。[1][2][3]

创作背景

清代花部乱弹到戏曲《梵王宫》,戏曲发展到清代中期,地方戏(包括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黄调等)如雨后春笋地蓬勃发展起来。上层文人将地方戏斥之为"花杂不纯、野调俗曲",而被列入"花部乱弹",他们吹捧的昆曲因其文词高雅则被奉为"雅乐正声".在地方戏取得了足够的地盘及能量后,便发生了"花部"乱弹与"雅部"昆曲相互对峙抗衡的强烈冲突,这便是戏曲史上着名的"花雅之争".因为地方戏能让观众听得懂看得明白,很受老百姓欢迎。当时着名学者焦循也在他的着作《花部农谭》中说:"谓花部不及昆腔者,鄙夫之见!"清乾隆年间,"花部乱弹"在这场斗争中取得了胜利,于是一大批花部作品如《玉堂春》、《四进士》、《梵王宫》、《王宝钏》、《清风亭》、《宇宙锋》、《铁弓缘》等都得以保存下来,成为当今戏曲舞台上常演剧目。
《梵王宫》的故事情节并不新奇,甚至有些老旧与俗套。剧情的基本梗概是:猎户花云与贵族耶律寿之妹耶律含嫣在梵王宫相遇,彼此爱慕。耶律含嫣回家后思念花云忧思成疾。耶律寿行贿县令,欲占书生韩枚之妻。而后设计让花母卖花为名,引领扮成韩妻的花云潜入含嫣闺房,最后众英雄大闹耶律府,以花云与含嫣结为夫妻而煞戏。
《梵王宫》也叫《洛阳桥》、《叶含嫣》、《华云射雕》,京剧秦腔、蒲剧、豫剧、晋剧、北路梆子、河北梆子、川剧、滇剧等剧种都有演出。不过根据各剧种的流行地域、唱腔特点有较大区别,所以演出版本不一样,表现方法也不一样,不少名老艺人都花费过不少心血,为这出戏创造出自己的"绝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