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路梆子

山西四大梆子之一
北路梆子,也称“北路调”或“北路戏”,是山西省四大梆子之一[2],是中国传统地方戏剧[3],为流布于晋北、内蒙古、冀西北及陕西省部分地区的一个梆子戏剧种[2],是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1]
北路梆子大致形成于清代中期[3],是由“山陕梆子”演变而成的,属于“山陕梆子”分化出来的“上路调”。1954年山西省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北路梆子被正式命名。北路梆子剧种行当齐全、剧目丰富,唱腔主要以板式变化为主,兼有地方民歌、小曲等。从唱腔风格上,北路梆子又分“代州道”“云州道”“蔚州道”三个流派。“代州道”是指以忻州地区为中心的北路梆子,也称“小北路”;“云州道”是指以大同地区为中心的北路梆子,也称“大北路”;“蔚州道”是指以河北省蔚县带的北路梆子,也称“东路戏”[2]
北路梆子是一个完备的戏曲剧种,它对板式唱腔的完备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对中国戏曲发展史的研究有着重要价值,同时也对繁荣当地戏曲事业起着主导作用[2]。2006年5月20日,北路梆子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Ⅳ-20[1]

历史渊源

北路梆子,与蒲州梆子、中路梆子、上党梆子合称“山西四大梆子”。清代以迄民国,外地人或泛称“山西梆子”,或专称“代州梆子”,或与秦腔、蒲剧等统称为“西曲”、“西调”“西部”或“山陕梆子”;当地人则只称“大戏”或“梆子腔”,偶有叫“秧歌”者,如河北怀来涿鹿一带。解放后定名为“北路梆子”,今又名“雁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