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虎铜案

江川县出土的战国时期青铜器
牛虎铜案是战国中晚期的青铜器,1972年出土于云南江川县李家山滇族古墓群的第24号墓,为云南青铜文化的标志性器物,现收藏于云南省博物馆[2]
牛虎铜案高43厘米,长76厘米,宽36厘米,器物主体为一头大牛,站立状,牛角飞翘,背部自然下落成案,尾部饰一只缩小了比例的猛虎,虎做攀爬状,张口咬住牛尾;大牛腹下中空,横向套饰一只站立状小牛[1][2]牛虎铜案是一种放置祭祀品的礼器,它反映了古滇人的活动轨迹、社会生活、礼乐制度及文化风貌。[3]
牛虎铜案作为云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其设计和制作表现出古代滇国战国时期的高超工艺水平和对自然与文化元素的深刻理解。[4]因其具有较高的历史性、艺术性、科学性,牛虎铜案也被称为滇文化青铜工艺的代表作。[3]

基本情况

牛虎铜案高43厘米,长76厘米,宽36厘米。[2]铜案有三部分组成,铜案的主体部分是一头体壮的大牛,大牛的身体被设计成案盘的底部,四脚作为案的支撑足,大牛的身体呈反弓形状,形成了椭圆形的案盘面。在案盘的一端,有一只猛虎扑向大牛的尾部,猛虎的四爪咬住了大牛的尾巴,虎视[dān]眈,显示出强烈的攻击姿态。在大牛的腹下,是一只悠然自得的小牛。这个小牛的头和尾稍微露在大牛的腹部之外。大牛与虎是一次性模铸造的,而小牛则是独立铸造,然后再焊接到大牛的腹部。作为滇国的祭器之一,牛虎铜案是古滇人用于祭祀活动的一种重要器物。其形状与甲骨文中的“牢”字相似,而甲骨文中的“牢”字通常用于表示祭祀的规模,传达出祭祀活动的重要性和庄严性。牛在农耕时代是重要的生产工具,并且在祭祀活动中牛也具有重要意义,用牛来献祭是规格极高的祭祀活动。[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