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国

中国西南边疆地区的一个古代王国
滇国(公元前276年—约公元前86年),是庄蹻于春秋战国时期在滇池地区建立的一个古代王国,先后经历7个滇王,共计190年。[1][2]
根据考古发现,春秋时期,滇池一带便生活着诸多滇人部落。[3]据《史记》载,楚顷襄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77年),割据楚国东地的越人因世居之地被秦国占领,在首领庄蹻带领下归顺楚国,夺回了被秦占领的江旁十五邑,征服夜郎、进入滇池地区,欲继续征服滇人使之归楚。然而,楚国为与秦国讲和,重新将江旁十五邑割让于秦,庄蹻的东地兵也被阻隔在滇池地区。楚顷襄王二十三年(公元前276年),庄蹻呈贡为都建立滇国,和中原一带失去联系[a]。西汉时,汉武帝遣使打通西南夷至身毒的通道时,留意到滇国的存在。元封二年(公元前109 年),滇王接受招安,滇国内属西汉。之后,滇国失去史料记载。根据考古研究发现,滇国先后经历7个滇王,西汉始元元年(公元86年)前后,第7代滇王(M6墓主)离世,滇国也随之消亡。[1][4][2][5][6][7][8][3]
滇国族属至今存有争议,考古学家张增祺等认为其主体民族为百越滇国在政治上前期为奴隶制政体,滇王为最高统治者,神权有时大于王权;内属汉朝后,实行土、流两重制。设有刑法,以军事手段开疆护土,对周边民族交往中处于优势。普遍种植水稻,养殖业发达,饮食多样化。商贸业多以物易物、等价换物的形式进行,主要以贝作为内部贸易的媒介,出现了储贝器。滇人善歌舞,信奉女巫,重视祭祀,雕刻技术多以青铜器塑造的形式出现。多着彩色及膝外衣,有文身风俗。贵族出行一般男性骑马,女性乘肩舆,平民多步行。[9][10][7][2][11][12]

名称来源

滇国名称为司马迁在《史记》中首次提及,并被后世沿用。主要定名来源其辖地为滇地,王名为滇王。[13][14]但关于“滇”的来历,学术界仍有不同说法,其一,名称来源于族名。一说是源自氐羌人后裔部落中一个叫填戎的部落。因为该部落居于大泽边,故改“填”为“滇”,并把这里的大泽命名为“滇池”。其二,因为读音演变,认为氐羌部落首领名号叫“甸”,且居住在大坝子上,人们故即将其住的大坝子叫“甸”,后被汉族人译写成了“滇”。其三,代指某地域,《滇国史》作者黄懿陆先生认为,古滇国的主体民族是“百越”,根据百越后裔壮族布越支系的语言发音推算,“滇”的意思是“杆兰”“亭”“祠”或“厅”,指的是百越先民居住和举行祭祀的地方。[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