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癣

一种由皮肤癣菌感染引起的足部浅表真菌感染
足癣(tinea pedis)是由皮肤癣菌(一类主要引起皮肤及附属器感染的真菌)引起的浅表真菌感染[3],主要累及足趾间,足[zhí]、足跟、足侧缘[6]
足癣的发病与环境因素、多汗、穿透气性差的鞋袜、糖尿病及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有关,有一定的家族易感性[3]。其发病率有区域性差别,欧洲平均发病率约为14%,其他大部分地区的发病率为18%~39%。真菌在温暖潮湿环境中更易生长,中国南方发病率比北方高,夏季足癣的发病率比冬季高。足癣可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污染物与人之间传播,患者自身不同部位之间也会传播。足癣有较高的复发率,约84%的患者平均每年发作2次以上。足癣对患者的健康、工作、社交及日常生活有明显的影响,继发丹毒蜂窝织炎等感染的比率高达40%[2]
根据临床特点不同,足癣可分为水疱型、鳞屑角化型和浸渍糜烂型。水疱型以成群或散在分布的小水疱为主,疱壁厚,疱液清;水疱干燥吸收后发生脱屑。间擦糜烂型是指足癣皮损表面浸渍发白覆盖下为糜烂面,好发于因瘙痒揉搓局部,或长时间浸泡于积水中的足癣人群[2]。鳞屑角化型好发于掌部及足跟,皮肤增厚、脱屑、干燥,冬季易发生皱裂甚至出血,一般无明显瘙痒[6]
足癣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真菌学检查结果。典型足癣病例的临床表现是足部出现多个圆形或椭圆形的红斑,边缘有鳞屑,中央区域逐渐扩大,可能伴有瘙痒、灼热、轻微疼痛等不适感觉,并且真菌直接镜检和真菌培养结果均为癣菌。足癣的检查项目包括临床观察和真菌学检查,真菌学检查包括真菌直接镜检和真菌培养。需要与水疱型和角化型手足癣相鉴别的疾病包括手足部湿疹、掌跖脓疱病、汗疱疹癣菌疹接触性皮炎剥脱性角质松解症、掌跖部慢性湿疹和手足银屑病[2]
足癣的治疗主要包括预防传染、外用药物治疗、系统药物治疗、预防继发感染以及抗过敏治疗。预防传染需要保持足部干燥,不共用鞋袜、浴盆等生活用品。外用药物治疗包括局部外涂各种抗真菌药物,根据不同类型选择不同剂型。对于鳞屑角化型手足癣或外用药疗效不佳者,可以考虑系统药物治疗。预防继发感染需要联合抗生素治疗,抗过敏治疗可以减轻过敏反应,提高治疗效果[6]